興 國
看到有專欄文章說到,那個人「粒聲唔出」。想起這個粒字,覺得奇怪,因為只有粵語會用,但為什麼說沉默不語做粒聲唔出呢?粒是一個量詞,但默不作聲,量詞是零,所以我懷疑,這個粒字,是不是發音偏了,本來想說一聲不出,卻可能是舌頭不小心頂著牙齒,說成粒聲唔出了?
粒字在記憶中,最出名的是杜甫的《秋興》:「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唐朝的鄭遨也在《傷農》詩說:「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大概基於鄭遨詩中所說的原因,小時候吃飯都必須把碗中的飯吃清,連一粒也不能留。長輩還說,如果留了幾粒飯在碗內,以後討老婆就會娶個「豆皮婆」。
早幾年的香港 ,還有快餐店推出如果叫的碟頭飯少飯的話,減收一元,但效果不彰,未能把客人吃剩的粒粒飯留下,形成浪費,直到如今。
粒,也讓我想起小時的原子粒收音機。為什麼把晶體管製造的收音機,叫做原子粒收音機?想來是因為便於攜帶,因為原子大家都知道很小,而晶體管會讓人聯想到龐然大物吧。
說起原子粒收音機,就想到霑叔黃霑,因為他的博士論文是研究流行曲的,所以談到當時的商業電台時,就提到原子粒收音機的流行。就是因為有了原子粒收音機,才能讓粵曲的壽命得以延長,而加速了流行曲的流行。論文中還列舉了不少當時流行的廣告,就是透過原子粒收音機而流行的。像廣告歌詞裡也有粒字的恒生銀行廣告:「小莫小於水滴,匯成大海汪洋,細莫細於沙粒,匯成大地四方。」
如今沙粒般的小錢,銀行根本看不上眼了。對著銀行的只著重大戶,我們這些小人物,只能粒聲都冇得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