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監獄周圍的民居年代久遠,保存早期歐陸式風格。 本報記者 孔雯瓊 攝
——憂發展商說了算 學者籲整體性保護
有「遠東第一監獄」之稱的上海提籃橋監獄今年剛好110歲,是內地仍在使用、歷史最悠久的監獄,然而隨著當局已將該地塊納入商業、文化及寫字樓用地,這個位於鬧市區、極富文物保護價值的百年監獄最終難逃厄運,極有可能在一兩年內關閉,原址或轉型成「文化綜合體」。百年歷史建築命懸一線,當局強調只會作部分清拆。不過,學者認為一旦地塊被拍賣,監獄命運還得由開發商說了算,「破相」恐怕在所難免,呼籲作整體性保護,保育發展雙軌並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章蘿蘭、孔雯瓊 上海報道
提籃橋監獄是一座典型的殖民時期西式監獄,出自英國人手筆,由原上海公租界工部局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動工建造,1903年完工,佔地面積約60畝(約4公頃)。章太炎、鄒容、任弼時、江上青等近代諸多名人曾關押於此,被外界稱為「死亡之城」。監獄的大門至今保留著原貌,最外圍是一層厚重的水泥牆,因年代久遠泛著青黑色,呈現堅不可摧的質感。如今此監獄仍是關押重犯、要犯之地。
將打造高端文化綜合體
提籃橋監獄原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德路監獄」,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被解放軍軍管會接管,始稱「上海市人民法院監獄」,後命名為「上海市監獄」,1995年再度更名為「上海市提籃橋監獄」。去年上海「兩會」期間,多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稱:提籃橋監獄位於人口密度極高的中心城區,隨著城市發展,應該調整其使用功能。上海市監獄管理局表示,監獄搬遷過程複雜,涉及尋找、新建替代監獄,若再計入設計、施工、裝修等系列工程,提籃橋監獄結束歷史使命至少仍需2至3年。
根據初步規劃,作為提籃橋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最大的優秀歷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監獄功能調整將與鄰近的摩西會堂等形成呼應,與軌道交通12號線提籃橋站點等周邊地塊聯動,打造集高品質商、居、辦、文、旅、交通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區域。
日戰犯刑場受重點保護
今年5月,國務院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提籃橋監獄早期建築」為1943處不可移動文物之一,即不能拆遷,原地、原樣保留。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教授、歷史保護建築權威專家阮儀三稱,所謂「早期建築」主要指由英國人建造、結構呈十字交叉狀的「十字樓」,現為上海監獄陳列館。該處曾是抗戰勝利後中國境內第一次審判日本戰犯的法庭所在地。1946年1月至9月間,先後共有47名日本戰犯在此受到盟軍美軍軍事法庭審判,包括殘殺過無數中國百姓的劊子手鏑木正隆等5名日本戰犯在此接受絞刑。
然而,「十字樓」僅僅是提籃橋監獄的一小部分,因為提籃橋監獄曾在1917年至1935年數度擴建改造,成為擁有10棟4至6層監樓。也就是說,「十字樓」以外,其他監樓均生死未卜。
阮儀三預計,提籃橋監獄值得保留的部分仍將保留。但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不同意,他認為一旦地塊被拍賣,開發商無疑擁有更多主動權,「遠東第一監獄」的命運恐怕還得由開發商說了算。學者呼籲政府和開發商珍惜人文遺產,作整體性保護,保留提籃橋街道獨特的抗戰文化、猶太文化、監獄文化,保育發展雙軌並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