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李樹甘 吳祖堯
香港被譽為「購物天堂」,但可能在不少人眼中卻只是一個大型商場,不僅如此,更是只有外國貨專櫃的大商場。香港名店林立,但有多少是本地名店?縱觀其他亞洲地區,各有自己的本土特色小商店、本土文化。
一種潮流、文化的興起,往往依賴著藝術娛樂產業的興旺,所謂的「日風」、「台風」、「韓風」,都是由歌星、電影、電視劇所帶動。早期「日風」橫行,木村拓哉、安室奈美惠等無人不知,日本的衣著造型成為香港的潮流。緊隨其後的是「台風」,從電視劇《流星花園》,到現在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不僅年輕人,連家庭煮婦也非要看台劇不可,香港人對台灣這地方從此並不陌生。最近的「韓風」亦威力驚人,一曲《gangnam style》簡直是街知巷聞,不同版本的二次創作於網上瘋傳;韓國化妝品在港大賣,硬撼外國知名品牌,全因「少女時代」等韓星代言。
藉武打巨星創造商業價值
若我們細心留意,現在不少香港女孩都喜歡穿著某品牌的波鞋,為何?因為這是韓國女孩現時最流行的衣著!以前的女孩子怎會視穿波鞋為潮流?這就是對某種文化的認同,連帶其他借助此文化的產品亦能暢銷。這是「文化價值的市場轉換性」,文化產業通過市場使文化價值轉為商業價值,又通過產品、服務的市場消費來實現文化價值的社會傳播,文化與經濟互相補足(參考維基百科)。
現在香港努力不懈地跟著別人走,彷彿忘記了自己也有不少出口文化的機會。早有武打巨星李小龍,現有號稱「宇宙最強」,演活葉問的甄子丹,我們都沒有好好加以「利用」,大力推廣本土文化、本土品牌。以上所提及的大部分明星,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是從小開始接受訓練,以經濟學角度,這是一種「投資」。要捲起一股威力驚人的「港風」,培養較清新、潮流的巨星,需要花上時間、金錢,放棄現時的「速食文化」。因武術不能速成,必須長時間磨練,替代性低,所以香港只有能打入國際市場的武打巨星的出現。
「港風」吹起可惠及各行業
我們需要意識到各行各業互利共生的道理,只要肯花時間、金錢投資於文化產業,其他本土行業亦能受益。不能只為別人做嫁衣裳,打造香港成為一個只有外國貨專櫃的大商場,我們需要知道,遊客來港購買外國品牌,稅後利潤是直接落入外資的口袋,香港的「增加值」(value added)其實不多,「輸出文化」才能使本土大小品牌一同發展。
日韓台成功經驗可供借鑒
本土小商店更需要依靠香港「輸出文化」使其興旺,他們沒有資金打造品牌,但只要「港風」吹起,他們自然受益。不少台灣電影、電視劇在夜市取景,令港人嚮往台灣夜市的繁華熱鬧。老實說,許多美食在香港不難找到而且未必比台灣貴,但看起來總是台灣的特別美味。如果香港武打片換個時代背景,除了在黑暗的窄巷打架或在街上飛奔外,讓觀眾有機會看清楚路旁商店和一些現時的特色,更能有助推廣香港文化。又可以於事後包裝,例如推廣一些李小龍、葉問相關的產品。
日本、韓國、台灣視藝術娛樂產業與其他行業為一個體,互利共生,輸出本土文化,振興各行各業,政府亦不遺餘力地協助,香港需要借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