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閱本版同文黃仲鳴先生的專欄,才知道作家李育中於上月逝世,終年一百零三歲。
李育中是家父吳華胥的老朋友、老文友。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香港時常有往來,記得家父也曾帶同我這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到他家裡,所以我記得他的名字。當年父親在港的一些文人朋友,我都依稀記得。如羅雁子(理實)、杜埃、裴若塵等,還有一位癱在床上的余所亞(記不得是作家還是畫家)。這些人名我會記起,但卻沒有多大印象,不過羅雁子卻和他當過一個短時期的同事。
李育中和先父的關係頗為密切,戰後家父留在香港,也常常提起他。抗戰時期還和他一起辦過報紙,抗戰勝利後又在廣州辦過雜誌。
先父比李育中大十一歲,當一九九一年先父以九十二高齡去世,李育中寫了悼念文字。說與先父相識於一九三二年末或一九三三年初。他說:先父「那時已是個飽歷滄桑的中年人,而我不過是毛頭小子。大革命時,我擦身而過,只挨過一些邊,而他卻已走入過堂堂的陣營裡。」
是的,他們相識的那一年,李育中只是個二十一、二歲的文學青年,先父卻有三十來歲。那時候人早熟,三十出頭已經歷經滄桑。今天看來,應該也仍是毛頭小子呢。
李育中在對先父的悼文中說,「『九一八』民族危機出現以後,促使人們醒悟,也促使中國社會與中國文藝來一個大轉變。因而出現了為民族解放的大眾文學。」李育中和家父都是在那個時候在華南地區以筆進行抗日戰爭的。抗戰前,家父是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通緝犯,流亡泰國和香港多年。一九三七年淞滬會戰開始,他便在香港組織文化界進步人士的抗日活動。據他的回顧,參加組織工作的有吳有恒、羅雁子、杜埃、李育中和陸浮。後來又擴充到影劇界的蘇怡、盧敦、譚新風等。抗戰初,一批上海文化人陸續來港,計有郭沫若、茅盾、錢俊瑞、金仲華、樓適夷等人,極一時之盛。這批人之中,李育中可以說是最後辭世的人。
家父年長李先生十一歲,李先生比家父長命十一歲,這個雙十一,巧合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