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特區政府實行積極有效的人口政策是香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高素質員工又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當前,香港經濟面臨轉型,尚須進一步拓寬開發香港人力資源,加強人才流動,提高人口素質,從而促進香港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日前,經濟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會上大部分時間都在探討人力資源的問題。據悉,本港的勞動人口將於2018年到頂,之後會持續下滑。世界經濟論壇和國際管理及發展研究所等權威機構稱:香港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和營商環境優勢的地區。然而,香港的自然資源極其匱乏,因此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香港現代人力資源開發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力資源的供應、需求和長遠培訓問題,對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尤其重要。
近年來,高素質人才儲備不足,成為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之路所面臨的一大難題,要能夠達到知識型經濟基礎,優秀人才是最為重要的。香港人才匱乏的主要問題在於香港高等教育資源不足,大學學位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是香港高等教育亟待突破的難題。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強調,人力資源若沒彈性,對香港經濟發展會有一定的阻礙,要積極研究如何處理這方面問題。筆者認為,香港不僅要發展高等教育,也要注重普及各類中等專科學校。13億人口的祖國內地擁有大量的人才,可考慮與內地名校合作辦學,擴大引進內地優秀專業人才、限時限量地輸入外勞。
採取多形式辦各類學校
不可否認,香港一直積極發展高等教育事業,促進經濟發展。由於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它的經濟基本上與商業社會有關,因而高等院校以英文授課,普遍設有工商管理、財經、電腦、資訊和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令人遺憾的是,今年多達28,418名文憑試考生達入讀大學基本資格,扣除非聯招途徑取錄,特區政府資助的1.5萬個八大院校學位僅得1.25萬個提供大學聯招(JUPAS)申請,料最終有近1.6萬名合資格考生只能望資助大學門而興嘆。專業人士指出,應增加特區政府資助學額。目前的公共資源有限,可否考慮與內地名校合作辦教育,如在深圳與清華大學等名校合辦分校,以中英文授課,並設置符合香港商業社會的課程。
從香港長期發展來看,加大培訓力度,才是提高人力資源品質的根本辦法。香港企業最重要的特徵是擁有大批操作能力很強的各種應用型人才,並通過他們不斷地消化改進引進的技術和設備,及時了解世界各行業的動態,熟悉和掌握市場的行情,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性。這些第一線技術員和技工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歸功於香港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如香港工業學院等院校。香港的中小企業也要積極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聯繫,在技改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大投入,製作出香港的優質品牌。
擴大引進內地優秀專才
近幾年,香港積極發展高科技,發展創新科技,促使經濟結構多元化,提高香港的經濟活力。然而,香港不可能一夜之間造就大量所需的高科技人才,有經驗的IT人才尤其缺乏,因此香港政府於1999年制定了一個引進內地優秀人才的計劃,吸引內地優才和專才,不再設限制,由申請人才的公司自行決定輸入人才的數量和專業。業內人士認為,此計劃短期內可幫助缺乏人才的行業解決燃眉之急,長期也可提高香港人力市場競爭素質,吸引更多商家來港投資,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據報道,香港特區政府自2006年年中推出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截至今年4月30日,已獲批的內地居民為2458人,主要來自金融和會計服務、資訊科技及電訊、商業及貿易等界別;還有一些通過「成就計分制」成功獲批的內地居民,主要來自體育運動、藝術及文化、廣播及娛樂三個界別。筆者認為,香港應制定更為寬鬆的人口政策,開發外向型人力資源,吸引更多的專才來香港工作。比如可以借鑒新加坡人力部從2007年起實行的與個人掛u的「個人化就業准證」(Personalised Employment Pass,PEP),這是新加坡特定的就業准證。在新加坡工作年薪3萬新加坡元、時間2年至5年,就能申請個人化就業准證,免除更換工作時必須重新申請准證的煩惱。從而改變過去嚴格限定外來人才的就業准證跟僱主掛u的做法,只要符合條件,讓專才可在不同的行業中自由流動。
可限時限量輸入外勞
據了解,香港的中、下層勞工嚴重不足,部分行業如司機、家政、保安、廚師、清潔工等相當「難請人」,有需要輸入外勞。顯而易見,輸入外地勞工是解決香港人力資源不足的有效、快捷的方法;同時,如何完善有關機制,使得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保障本地工人的合法權益,也是必須進行的工作。對此,特區政府應制定長遠規劃,進一步完善有關輸入外地勞工的政策,堅持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和保障本地工人的合法權益,健全有關具體規定和措施。
特區政府一旦決定輸入外勞,必須清楚界定輸入哪一類勞工,並採取相應具體措施,確保外勞不會「搶本地勞工的飯碗」。對於某些行業人手暫時短缺的困局,如建築、交通基建等項目,可限時限量地輸入外勞;長期人手不足的老人護理行業,亦可考慮輸入勞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