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一個集中討論中國與鄰國關係的最高層會議於10月24至25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全部出席,會議體現中國最高領導層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習主席在講話中展示了中國提升和改善與鄰國關係的戰略藍圖,並宣導一個新概念—共同命運。他說:「我們應該清楚地對外介紹我們的政策,用一切可行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讓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讓各國人民了解中國夢與他們自己對美好生活與地區繁榮的嚮往是異曲同工,讓共同命運觀在我們的鄰國扎根。」
港人對「共同命運」這個說法並不陌生,但對它的含義有不同詮釋。9年前,即2004年,本港反對派發動了一輪反中浪潮,當時有些本地學者十分落力地推銷所謂本土「共同命運」,那是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港人社會眼前。雖然其後這個概念被「香港核心價值」取代,但兩者的共同宗旨—保留香港歷史遺產—一直在本港政治形勢起伏中不斷顯現。但是,這個宗旨同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的大趨勢愈來愈牴觸。
這一矛盾的激化導致反對派於兩年前開始竭力阻撓本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近來更有少數激進反對派人士,包括「真普聯」召集人和「佔中」發起人之一鄭宇碩、「佔中」組織者之一朱耀明神父和立法會工黨議員李卓人,公然與「台獨」勢力合謀不軌。
奈何「台獨」運動早已證明是死路一條,而一向致力於「台獨」的台灣民進黨,自國民黨奪回執政地位伊始便一蹶不振。這邊廂,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對「台獨」一向持反對立場或憎惡態度,這意味着本港反對派勾結「台獨」同樣是死路一條。
在目前這個關鍵轉折期,習主席宣導「讓共同命運觀在我們的鄰國扎根」,不僅是引導舉國為強化與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添磚加瓦,也是提醒香港特區不要因政治干擾而步入歧途。
從習主席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共同命運」包括至少兩個方面:一是開創區域經濟融合的新模式。只有通過不斷推進經濟融合,才能讓中國和鄰國在發展中相互受益;另一方面是加強雙邊、多邊安全合作,積極參與地區和次地區安全合作,並增強合作機制及戰略互信。
當然,這是全新的「共同命運」,而香港是其中一部分。這個長遠目標之所以說能夠實現,是因為它是牢牢根植於現實的。首先,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伴隨以互聯網為依託的資訊全球化持續加快;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因不同地區發展速度差距明顯而走向「分級化」,即,地區經濟之間進一步交融和互聯的趨勢未能解決某些地區發展步伐明顯比其他地區快的遺憾。同樣重要的是,世界經濟、金融和政治的重心正從西方向東方移動,而中國正處於東方的中心。中國與鄰國構建「共同命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使然,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不能置身事外。
歷史趨勢既不能抗拒亦無法逆轉。就兩岸關係而言,10月26至27日舉行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提出通過加強全面合作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體現「兩岸一家人」的共識和「兩岸共同命運」日益強化。
當前香港的第一要務是阻止「佔中」,起碼也要令它不成氣候。長遠而言,這座城市必須把視野擴大到遠超歷史遺跡的「邊界」以外,堅定不移地繼續與內地融合,否則將錯失參與國家構建睦鄰「共同命運」的大好時機。
(文章編譯自《中國日報》香港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