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安娜.卡列尼娜》 鳴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節辦事處
今屆東歐芳華藝術節的開幕節目《安娜.卡列尼娜》,由俄羅斯聖彼得堡艾庫曼芭蕾舞團演出,舞團總監波里斯.艾庫曼是該國近半世紀最成功的獨立編舞家,喜歡在藝術家的生平或文學名著作品中尋找靈感,之前看過他來港演出過《柴可夫斯基生死戀》、《赤色吉賽爾》,再看這次《安娜.卡列尼娜》,發覺他的確喜歡執着故事人物的心理狀態來鋪展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中,艾庫曼只抽取安娜與丈夫及情人之三角關係作舞劇中心,摒除其他戲劇情節。這樣的處理本無不可,但過度着重心理掙扎與戲劇衝突,就難免令舞劇情緒顯得單一,沒有舒緩及讓劇中人物心理沉澱的空間。
舞劇將安娜與情人佛倫斯基在舞會上邂逅,馬場再遇,墮入愛河,然後出走,再至關係破裂,與她和丈夫卡列寧的婚姻危機交替呈現,好處是將人物關係清晰顯示,但卻易陷於將故事簡單化,雖表現人物心理,卻似乎少了鋪排,沒有層層推進的張力,以至最後安娜尋死一場,觀眾的驚歎多來自舞蹈員超凡的水平,而非安娜那絕望的心境。
《安娜.卡列尼娜》的編舞或許可以更臻完美,但舞蹈員,不論主角還是群舞員,技巧極為出色,艾庫曼顯然對舞蹈員的要求十分嚴格。舞蹈員不論男女,都是瘦長高佻,舞蹈技巧均在水準之上。
先說主角,看首演一場,安娜由妮娜.茲密費斯擔任,卡列寧是奧歷.馬科夫,佛倫斯基則為奧歷.加貝舍。艾庫曼以激烈及難度甚高的動作去表現劇中人的內心世界,對演安娜的要求自然更甚,茲密費斯的動作優美,準繩度甚高,與卡列寧婚姻破裂一幕,倚在床欄的無奈,與佛倫斯基在威尼斯的二人世界泡沫中,那一記凌空拋後,都叫人歎服,而吸食鴉片後產生幻覺一場,她由小桌鑽出來,彷彿無秩序、無目的地瘋狂舞動,在群舞員之間顛簸游走,全然瘋狂的狀態,實在出色,最後自殺一場也見到她對動作與節奏掌握的恰到好處。兩位男主角的戲分較少,但作為茲密費斯的支柱,實在無懈可擊,挺舉或扶持茲密費斯轉圈時,不僅穩如磐石,更顯得舉重若輕,又保持姿態的優美。
主角的舞蹈技巧應該會有一定水平,這或許不應大驚小怪,但更難得的是群舞員都十分高水平,最後一場由舞蹈員以手臂的郁動,腳踏台板的響聲,形成了火車車輪的轉動及隆隆聲響的場景,幾十個舞蹈員在台上,整齊有致,完全呈現了火車運行的狀態,最後接着縱身躍下的安娜,掌握準確。
舞蹈員的表現實在叫人喝采,是一次難得的觀舞經驗。 ■文:聞一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