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鄧樹榮與《打轉教室》演員在排練中。
說鄧樹榮及其作品是香港劇場的年度現象,大概並不為過。
劇作《泰特斯》成為少有在國際戲劇舞台上曝光的粵語演出,繼去年成功在倫敦登台後,今年又獲邀前往德國。另一個作品《打轉教室》則為本地劇壇闖出一條新路——在香港打造長壽劇場,並非mission impossible。
兩個作品,同根同源,卻指向不同的嘗試方向,為本地劇壇帶來可貴借鑒。參與劇場超過二十年的鄧樹榮,站在當下的香港,這樣闡述自己的使命:「把最優質的劇場作品帶給最多的觀眾。在我的想法中,這兩個條件一定要同時成立。首先我自己的角度來說,要最優質才行,如果不優質但是很多人來看,也不是我杯茶;但是如果很優質但是沒人看,也不是我杯茶。這兩方面能夠成立本身就是一個弔詭的命題,但創作本身就是弔詭的。」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提供
《泰特斯》 成功「走出去」
2012年5月,一齣粵語劇作出現在倫敦環球劇場的半圓形舞台上。雖然露天劇場外時不時傳來飛機飛過的巨響,觀眾們仍然聚精會神地看完了這齣他們也許完全聽不懂的演出,並在謝幕時獻上熱烈的掌聲。獲邀參加「倫敦文化奧運之環球莎士比亞戲劇節」的《泰特斯》,贏來了完滿結局。這是香港劇作第一次獲邀參加如此重要的國際演藝盛事,也是粵語劇作第一次登上國際級舞台。(當時的演出實錄被拍攝成電影,將在今年12月至下年1月在香港上畫,觀眾可以一睹究竟。)
今年7月,《泰特斯》又應德國諾伊斯(Neuss)環球劇場及香港駐柏林經濟及貿易辦事處的邀請,於德國兩城演出四場。這個莎翁筆下充滿復仇、暴力與血腥味的故事,雖然被導演用簡約手法處理,但空間調度所營造出的巨大張力,以及演員們強烈的肢體表達,仍然傳達出驚人的震懾感。在Neuss演出的兩晚,到了拉維尼亞被割去舌頭在幕後尖叫一幕,甚至有觀眾暈倒現場。
一個台詞密集的廣東話戲劇,跨越了語言的障礙,在莎翁的故鄉贏得觀眾親睞後,又征服了素以嚴謹及挑剔聞名的德國觀眾,它的魅力到底在哪裡?Neuss的莎士比亞戲劇節製作人Rainer Wiertz博士對記者說,當他2012年在倫敦看到《泰特斯》的表演時,立刻被它獨特的處理手法所吸引。「它用一種亞洲的簡約方式,直搗該劇的本源,講述故事的同時讓觀眾懷着敬畏感緊跟其後。我同樣敬佩這幫出色演員的肢體運用,他們的服裝讓人能簡單猜測到其扮演的角色,使得聽不懂劇中語言的德國觀眾一樣能看明白。演出時,我們並沒有逐個翻譯台詞,而只是表達句子大義。這讓我們可以把精神聚焦在演員身上。最終,演出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我很開心樹榮和我一起努力讓這個劇來到Neuss。我們已經在討論將來合作的可能了。」
「原來Neuss一直也有莎士比亞戲劇節,他們也有個微型的類似倫敦環球劇場的劇場。我們在那做了兩場,是唯一的亞洲隊伍。」鄧樹榮說,德國之行,五個晚上就演出了三場,辛苦,但卻值得。「Neuss完全沒有人懂廣東話,但反應仍然那麼好,我們覺得很感動。他們說以前他們也做過《泰特斯》,但是用有點搞笑的手法,要不就很血淋淋,我們就真的很dramatic地去做,他們很喜歡。」甚至有當地的電台主持看完演出後在廣播節目中向觀眾推薦這個劇,形容它有Peter Brook的影子,算是極高的讚美。對演出的成功,鄧樹榮歸功於演員肢體的運動,「東方人運用身體的感覺,以及空間的處理和節奏的掌握,外國人很少這麼用,在這個層面上,看到我們的演出他們覺得很震撼。」
形體表達 超越語言
多年以來,香港戲劇鮮有在國際一流戲劇舞台曝光的機會;劇團的巡演也多局限在亞洲地區,或是華語地區。對於戲劇而言,語言的隔閡的確是阻礙其傳播的一大障礙。《泰特斯》的成功則讓人看到一種新的可能。其實,除了《泰特斯》,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的另一個作品《打轉教室》也成功「走出去」,在2012年的愛丁堡藝穗節上演三周,並得到愛丁堡藝穗節2012「首次參加獎」的提名。這兩個作品,都以鄧樹榮實驗多年的「形體劇場」方式創作,《泰特斯》跟隨莎翁文本仍然有台詞,《打轉教室》則乾脆捨去語言,憑借演員富表現力的肢體運用來吸引觀眾。這大概就是劇作能夠打破語言隔閡、進軍外國舞台的秘密所在。
「形體的表達能力是我們團獨有的方式,這種能力超越了語言的表達方式,只是靠語言做話劇是沒有辦法做到我們現在的這種效果的。肢體不是只是動作那麼簡單,肢體和內心一起投入的感覺,在排練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可能性,這和單純的話劇很不同。再加上沒有對白就更加是,比如《打轉教室》和《舞.雷雨》,全部靠身體和視覺的效果,身體的表達力很強。一般的劇團我想還未找到一個方法去進入到所謂的形體劇場的核心,這其中方法非常重要,我也用了很多年才摸索到方法。當然,這也是信念的問題。我覺得,簡約美學和形體劇場最能夠實踐到我對於劇場的看法——劇場是一個live performance,是一個透過自我發現去認識世界的途徑。簡約美學和形體劇場最能夠實驗我的這種理念。」鄧樹榮說。
邊做邊學 打造長壽劇
《泰特斯》與《打轉教室》,對鄧樹榮來說是「同一方向的不同着墨」,創作的方法並沒有改變。但《打轉教室》卻帶來更大挑戰,因為從一開始,鄧樹榮就明言,藉着《打轉教室》他想嘗試為香港打造第一個長壽劇目。這使得《打轉》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創作,而涉及到各種經營策略的調整。
《打轉》自2011年首演後,到今年8月已是第四度公演。每次演出都加入新的演員與表演元素,作品不斷成長之餘,也成功將一班劇場外的演員帶上舞台。比如「搶包山冠軍」鄭麗莎、粵劇工花旦林穎施、香港啦啦隊教練及動作演員侯建民等人都有亮眼表現。在今年8月的演出中,還選入著名beatboxer RX與電影《狂舞派》男主角蔡瀚億等。如果能夠每年都有固定演期不斷積累口碑,《打轉》有望成為香港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
鄧樹榮說,在香港打造長壽劇目,面臨許多困難。「首先是場地,香港在現階段沒有場地能夠支持你長壽演出,要慢慢製造一種氣氛和文化,這需要時間。但情況已經開始好轉,已經有人開始覺得:咦,這個有得想哦。但是遠水難救近火,所以我們也只能打游擊這樣去做。今年8月做一次,希望明年都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再做,打造出一種品牌。另外,海外巡演也是一種生存方法,也能再為這個戲打響知名度,明年我們也在計劃中。我希望多些人關心這件事,長壽劇目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行為,是一個經濟行為,也是一個提高香港國際形象的文化行為,和提高業界地位的社會行為,所以我希望製造一點聲音和一些共識,將來可能不只有一個,可能會有若干個、很多個,我覺得這是好事,多些人關注,多些人討論,就會有資源投放下來。」他又說,做《打轉》的過程中,除了硬件上的困難,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要去改變既有的想法。「原來沒有人覺得香港可以做長壽劇目,有些人甚至根本沒有想過,這些想法都要慢慢改變。第一,你為甚麼覺得做不到?現在沒場地不代表將來沒有。而如果沒有想過的真的要開始想,香港真的需要長壽劇目,不然人們來到香港要看甚麼?沒有了那種表演藝術的氛圍,不像倫敦、紐約、巴黎、北京。長壽劇目其實等於一個城市博物館的文化遺產,現在香港沒有這個,其實是差很多的。我希望改變這個現象。」
在香港做長壽劇目,沒有經驗可借鑒,甚麼都要「摸着石頭過河」,邊做邊學。鄧樹榮笑着說,演出的宣傳介紹已經是大學問,「最初時叫『無語言形體喜劇』,是個很學術的名詞,慢慢變化成『零對白動作喜劇』,這次乾脆變成『動作喜劇』。因為『沒有對白』的戲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難看的,他們也會以為是默劇,或者很抽象。這些東西都要摸索幾次才能把握到。另外,要做長壽劇目演期也要夠長,起碼要有一個月,這樣才能慢慢積累口碑,保障票房。如果像現在的演出那樣,只是演一個周末,做完就沒有了。要mark演員也要夠長,很多東西都和以前不同,只能一邊做一邊學,沒有人有這個經驗。」
開始做《打轉》時,他還是抱着平常心,沒有計算太多。「行就好,不行也沒所謂。」作品出來後口碑不錯,才又加強了再做的信心。「所以有些東西你不去試一定不會成功,試了起碼有一些機會。我是懷着這樣的心情去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