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俄以米-26重型直升機(見圖)為基礎研製更大型的直升機。圖為米-26在災難現場執行任務。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宗郭祖)俄羅斯軍方一改過去主要向中國出售武器裝備的做法,近日提出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優先方向轉向武器和軍事裝備聯合研製領域。有軍事專家表示,由於中國自身軍事科技水平提升,已不再需要像過去一樣依靠向俄直接購買武器,目前雙方已就大型運輸直升機和新型潛艇展開聯合研製。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報道,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安東諾夫上周召開記者會,重點談論了在發展國際軍事合作方面最為迫切的問題,其中在談到與中國的軍事合作時,他指出,2013年中俄軍事合作得到額外促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3月首次訪問俄羅斯國防部,兩國軍事協作的頂峰是「海上聯合-2013」聯合演習和「和平使命-2013」聯合反恐演習。他在談到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問題時指出,兩國軍技合作的優先方向已經轉向到武器和軍事裝備聯合研製領域。
新型潛艇直升機在研
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對本報表示,近五六年以來,中俄的軍事合作正向此方向發展。他指,現在雙方正在進行直升機的研製,這是雙方都有很大的意願,用米-26這種全世界最重型直升機作為基礎,畢竟這是30多年前研製的產品,需要在此基礎進行改良,成為性能更優良及更大型的直升機,這個難度相對較小,據他所知正在穩步推進。
另外就是潛艇方面的聯合研製,他指出,俄國目前是應中國的要求正在聯合研製新型潛艇,這與俄羅斯生產的潛艇是兩樣東西,「全新的潛艇是按中國的標準和需求來研製,中國僅需要其中的一些核心技術,而並不想照單全收俄製潛艇。」黃東說,此兩項目可以確定是在聯合研製。
軍技水平合作趨平等
「中國自身科技水平的上升,已不再需要像過去一樣依靠俄羅斯,俄方的危機感也越來越大,在近10年來,俄已將推銷轉向了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及拉美國家等。」黃東指出,俄向中國出售武器到了好低的水平,僅剩下航空發動機和直升機,另外還有正在談判的蘇35戰機等,但中方已不如上世紀90年代那樣大規模向俄購買武器。
俄核心技術有限外銷
黃東認為,在政治上的考慮,國際間的合作從來都是有限度的,俄羅斯是不會把他最先進和最核心的技術與中國合作,中國也是默認和理解這種情況,未來中俄方面在航天方向還會有合作的空間,如探測火星的合作,未來太空站的建設等,而軍事上則有導彈方面,如俄國正在研製的S-500導彈,這個是否可以開放給中國進行合作值得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