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眾所周知,中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走戰略。隨着嫦娥三號實現「落月」目標後,中國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方面將有更大作為。近觀,將實現月面採樣返回的探月三期任務(即嫦娥五號、六號)預計在2017年前後移師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帶着「四件套」升空;遠望,火星探測、深空太陽觀測、小行星伴飛和着陸、金星探測、木星探測和火星取樣返回等多個深空探測項目將於2030年前實施。在和平利用太空的競技場上,中國正當之無愧的晉身第一梯隊。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探月二期「落月」目標已是難度空前,探月三期「採樣返回」的複雜程度更可堪稱科幻大片。據了解,探月三期工程分為嫦娥五號(主任務)、嫦娥六號(備份)兩個任務,已於2011年立項,目前正在緊張的研製階段。依照計劃,嫦娥五號將於2017年前後實施。
破多項關鍵技術 乘飛船返回
嫦娥五號將開啟中國航天技術的新時代。其「座駕」預計將由中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擔任,發射地點也會移師新建的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屆時,中國的深空測控網也將完全建成,會擁有更好的測控和數據接收能力。
嫦娥五號將帶着「四件套」升空,分別是月球着陸探測器、月面巡視器、月面上升器和軌道返回器。同時,要實現首次月球採樣返回,嫦娥五號還需要突破如樣品採集技術、月面上升起飛技術、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
「嫦娥五號的任務是要降落在月球上,用一個鏟子把周圍的土壤鏟出樣品來放置到返回艙裡」,歐陽自遠院士說。嫦娥五號要在月球上自動打鑽,全靠自己指揮自己,打出來的土壤和岩石的岩心樣品原封不動地裝到返回艙裡,整個工作均是自動操作。
歐陽自遠介紹,嫦娥五號登月的時候還將發射一艘飛船,「同時在月球外面轉圈,等候嫦娥五號上來」。這些都需精確的計算控制,最後嫦娥五號和等候的飛船實施交會對接,飛船帶着嫦娥五號的返回艙一起返回地球空間。
月球土壤抓取器 本港製造
「因為飛行的速度很快,它們進入地球的大氣層會燃燒,溫度很高很危險,所以要把速度降下來,彈出去再回來,降到什麼速度呢?降到它不至於被燒燬,然後在地面的控制下,安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這樣等於把月球上的東西返回來了,再組織全國的科學家作精細研究」,歐陽自遠說。
值得關注的是,港人也有份為探月三期工程出力。研發嫦娥三號上相機指向系統的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未來將探月工程中承擔更重要的工作,為嫦娥五號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原理樣機」,也就是抓取月球表面土壤的抓取器。牙醫出身的容啟亮,曾為歐空局的「火星快車」研發岩芯取樣器,為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研製了太空鉗,其技術被探月工程方面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