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嫦娥五號預計在2017年前後移師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升空。圖為嫦娥一號發射圖。資料圖片
航天專家龐之浩表示,隨着月球探測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探測月球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從而使月球探測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而建立月球基地是中國深空探測計劃中可能的選項之一。
目前,繞、落、回的探月方式仍在採用,並已經或將採用3種新的探月方式。首先,是撞擊式探測。這種方式與早期的硬着陸不同,是一種新興起的探測方式,主要是探測月球的內部結構和組成,發揮探測器的餘熱。美國、歐洲都曾選擇撞月,中國的嫦娥一號在完成探月使命後也選擇以撞月作為任務的結束。
其次,是發射飛鏢式穿透探測器進行插入式探測。這種月球探測器主要用於研究月震及其他亞地表現象,日本和英國有這方面計劃,但現在還沒有發射過。
月球兩極太陽能 利基地能源供應
第三,則是在月球建立永久性載人基地,這也是最受矚目的探月方式。月球能源基地可開發和利用月球的氦3等等寶貴資源,月球科研基地可以利用月球無大氣、無干擾、無震動等特殊環境開展天文觀測等科研活動,月球中轉補給基地可開發月球上的水冰等為載人火星飛船提供飲用水和飛船燃料。
可以預見的是,建立月球基地是中國深空探測計劃中可能的選項之一。雖然中國官方並未正式批准其立項,但學界早已開始進行研究。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李春來表示,一般來說,在月球兩極建造月球基地在科學界是具有共識性的選擇。最重要的是,月球兩極擁有充足的太陽能,對基地的能源供應非常有利。此外,在一些環形山內部還可能存在水冰,這也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
然而,建造月球基地的難度非常大。目前,地月運輸工具、月球軟着陸技術、月球車技術、高級自主的機器人、長期的封閉式受控生態系統、出艙活動系統等技術還遠達不到能夠接近目標的水平。
侯欣賓認為,除需要進一步對月球進行全面的探測以外,未來的首要任務仍是發展載人飛船。作為建設月球基地的運輸工具,它必須具備往返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