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電視劇常被批評欠缺創意,劇情平淡、重複,到底何謂好的戲劇﹖而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又有甚麼分別﹖寫作戲劇時該注意些甚麼﹖戲劇在西方有源遠悠長的歷史,認識西方戲劇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易學習如何創作有水平的戲本。
劇場6元素 與劇中人同悲共喜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到劇場的六大元素為情節(plot)、角色(character)、思想(thought)、語言(language)、音樂(music)與景觀(spectacle)。這個原始的定義有助我們區分小說和戲劇。簡單來說,小說是純以文字構造想像空間的文體,讀者透過閱讀,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領悟作者要表達的主題;而戲劇則須以動作輔助台詞,借助布景、攝影、燈光、音樂、服飾等元素,讓觀眾有不同的官能感受,與劇中人同悲同喜。
寫作課程的同學在創作劇本時一般都能注意小說與戲劇在語言方面的差異,透過加入適當的動作、神態提示語句,並配合對話和獨白等小說慣用的敘述手法,以表達角色的內心想法。但慣寫小說的同學往往比較重視人物的塑造,而未能在情節中善用衝突以增加張力。好的小說可以單憑出色的人物描寫帶出主題,引起讀者的感悟與想像,但戲劇卻必需憑藉矛盾衝突以增加緊張感,吸引觀眾的目光。
衝突3方向 帶來連串平衡變化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衝突為悲劇的原動力,人物主觀意志與外在環境發生衝突,形成兩股力量的鬥爭,帶來連串的平衡和變化。法國文評家布魯尼提耶更進一步將衝突視為戲劇的本質,指出戲劇衝突有眾多形式,但可歸納成三大方向:
1.人與自身的衝突;
2.人與社會的衝突;
3.人與自然的衝突。
他們的看法到今天仍有甚大的影響力,故有「無衝突無戲劇」之說。
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中主角多疑、優柔寡斷,受到死去父王的鬼魂纏繞,得知叔父為奪皇位而殺其父王,娶其母后。他決意展開報復行動,經歷痛苦掙扎後達成目的,但他亦中毒身亡。哈姆雷特的性格缺憾直接導致結局的悲劇。莎士比亞另一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則以一對戀人成為兩個家族矛盾的犧牲品,表達出社會和制度規範對人的壓迫和傷害。劇中的戀人雖深愛對方,但因雙方家庭的阻礙,最終為愛殉情,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被寓為希臘悲劇典範的《伊底帕斯王》就是借人與命運的衝突以突顯宿命的不可逆轉,人類力量渺小的可悲。主角伊底帕斯王出生前已被預言將弒父娶母,他努力對抗命運,出走他方,但最後而仍擺脫不了宿命,應驗神諭。
以上的例子都反映了衝突在西方戲劇中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除了有助推動情節發展,更是全劇的根基。現代中國戲劇深受西方戲劇理論影響,很多有價值的劇目都以衝突為全劇的根本,大家在學習寫作劇本時宜多善用這個元素。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謝芷艿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