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打從11月底至今,投資者的焦點重回退市議題上。下周聯儲局將召開年內最後一次的議息會議,屆時一切便有分曉。退市與否,量寬如何,前景怎樣,正常而言,聲明內容都會提及。至於大家是否順着文字思路,繼續自行各取所需的解讀,則是後話矣。
誠然,近來不少言論所見,對於退市提早,有甚多揣測,這許多猜想,其實正常不過。正如筆者上周於本欄所言,投資者忽然醒覺,記起有這麼一次會議,而事實是,這次會議的會期,大家一早已知。之所以仍有這彷彿突如其來的反應,原因不外乎,5月起伯南克所做的期望管理,的確甚為有效,大家看到甚麼聽到甚麼,或甚至未看到未聽到,已可對號入座,自行填充補上留白之處。
是故,大家早前憑着眾人的字裡行間,估9月鐵定退市,結果怎樣,大家可見,就是按一般常用的理解,尚未退市也,而9月不做,第四季大部分時間都不做,是時辰未到吧,或遲或早,年內尚餘日子,當推12月中的會期,最是合理。不過,說到此,重點是回到最基本之處,若要辯是否有退市,首要問題是:甚麼是退市?
退是相對於進而言的。沒有當年的進,怎有將來的退?金融海嘯至今,非常時期非常手段,先大幅減息,再積極量寬,後經扭曲操作,把所買債券年期由短轉長,最後一招是期望管理。表面上看,期望管理,也就是大眾慣常說的出口術,看來平平無奇,既沒有動用真金白銀,也沒有甚麼技術細節可言,但其實內裡最有玄機。
關鍵在於,之前可以做的工夫,都已經做完,目的就是取信於眾,希望投資者明白美聯儲局的一片苦心,就是可能的情況下,都盡最大努力,把之前所做一切建立信心的功效不斷延長,而這一點,恰巧是期望管理的精神所在。
事實上,單憑減息,總有一個限度,最簡單地說,就是到零。在零息時代無法再以聯邦基金利率下調為手段,才有量寬買債之舉,但買債規模,也不可能無止境增長,去到某個水平,便要維持高速,但不再加速。此所以,之前買短債,後來買長債,最後甚至由國債轉至其他類別的債。
做了這麼多,本質上就是要令投資者相信,經濟一天未復甦,失業率一天未降至目標水平,通脹壓力一天未重現,都不會貿然改變,對嗎?果如是,最後的一招,剛好就是最重要的一招,建基於之前所做的一切,綜合起來,說出一個可信的故事,令投資者繼續安心。
如今處境卻是,由之前的故事,開始要轉變至另一故事,而故事的主題,剛好是與之前所做的反方向,這個關節上,由之前強調一直長時間維持超低利率,改為提出量寬可加可減,一切視乎數據而定,這就是故事變調了。如果之前的期望管理是貨幣寬鬆政策的最後一招,如今的期望管理何嘗不是退市的第一招?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