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不少香港學生認為,中文閱讀及作文最為困難。黃偉邦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素來重視雙語發展,但近年有意見認為港人只偏重英語學習,中文水平卻持續下滑,難怪會出現文憑試考生應考中文作文卷時寫出「馬有失蹄,焉知非福」的「諺語」,貽笑大方。有學者認為,本港學習語文的環境有欠理想,年輕人上網時又經常胡亂使用同音字和表情符號(顏文字),令表達能力下降,有關情況亟待改善。
港生在「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 2011」(PIRLS)及「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2012」(PISA),母語的閱讀能力雖然分別排名全球第一和第二,但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金表示,港生的語文能力其實存在隱憂,例如小學生使用「倉頡」和「速成」等輸入法,只習慣閱讀中文字的一部分,對一個完整的中文字欠缺印象,故很容易寫錯字。此外,學生又多使用社交網站,經常以同音字和表情符號表達自己,並代替了正確的字詞,令中文退步。
重背誦範文 挫學習動機
謝錫金又提到,學生升中後,要應付的科目越來越多,老師面對公開試就「不考不教」,加上部分以文史哲為傳統教學重點的教師「好心做壞事」,沿用舊有著重背誦單篇範文的學習方式,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影響港生的中文表現。
隨著中國國力的日漸強大,謝錫金認為,中文會慢慢變成全球國際語言,並廣泛應用在不同層面,涵蓋生活溝通和科技資訊等跨學科,而中文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溝通媒介,不再局限於文學,故不能單從文學的角度去理解語言能力。他指,欣賞範文與學習範文是兩回事,並擔心如果新高中中文課程重設「範文」,會造成新的問題。他提倡讀「範本」,但不考「範文」。
劇集廣告報章未必符規範
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盧鳴東表示,公開考試成績難以充分及全面反映港人中文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本港學習中文的環境越來越不理想。他指,現時劇集、廣告、報章和網上文章所使用的文字未必符合正宗的語文規範,「有些人會用廣東話入文,詞語用錯,或者故意錯用字詞來達到廣告想要的誇張效果,但文法錯誤正影響港人學習中文」。此外,在考試主導的環境下,學生學習中文缺乏正面態度,故對港人未來中文水平能否提升並不樂觀。
在前線面對學生的資深中文科主任何慧微則認為,整體學生中文口語表現有進步,但寫作和閱讀能力普遍下降。她舉例,不少初中生的字體筆劃建構不清,混淆意思接近的詞語,例如「要求」、「請求」、「冀求」;寫作時,學生解釋理由時濫用「所以」一詞;記述事情時則濫用「然後」等連接詞,不時運用「超、勁、喪、爆、激」等口語和俗語,還誤以為自己表達很生動。她指,中一生有一半人有上述問題,情況嚴重。
「即食文化」 懶想言外之意
何慧微又指出,高中生專注力不足,嫌3,000字白話文文章太長,很難看完,她相信是學生受「即食文化」影響所致,他們鮮有思考作者背後的意思,而且推敲上文下理的能力參差。面對文言文,有學生直接選擇放棄作答,何慨嘆:「讀了多年中文,這情況好可惜!」
就現時「按鈕文化」盛行,學生多玩電腦和電話,不再閱讀課外書,她認為也是中文能力倒退的「致命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