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庶
香港的報紙社論,絕大部分都肯定上海之行打開了溝通的大門,今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將會繼續和反對派議員圍繞政改問題對話,希望縮小分歧,尋求共識,努力推動2017年的行政長官普選,以實現廣大香港市民普選特首的願望。
只有《蘋果日報》,對於雙方改善關係,在政改問題上繼續交流,感到惶恐不安。《蘋果日報》昨日更發表了名為「警惕京官政改騷再出陰招」的社論,攻擊參與交流的議員,說他們「為所謂的自由搏擊而喝采」,「不能不令人擔心」云云。《蘋果日報》居然要發動白色恐怖攻勢,煽動「傳媒要緊盯那些私會京官的議員們,不要讓他們一失足成千古恨」。這不過是下三濫的手段,企圖威脅反對派必須和最激進的社民連、人民力量、工黨捆綁起來,向激進反對派拒絕溝通的立場靠近,不允許他們繼續和中聯辦官員對話和交流。
究竟是誰對普選行政長官落下了鐵幕?一天到晚都攻擊提名委員會就是「篩選」?結果,中央官員澄清了激進反對派散佈的謊言,不是所有的「民主派」都會被排擠,一些理性對話的,願意做實事的,承認中國的主權的,尊重基本法的,都可以算是愛國愛港,千萬不要一竹篙打沉一船人。拆穿謠言,這對於激進反對派拒絕溝通的路線,當然是最有力的反擊。目前的現狀就是,反對派內部對於政改,都有不同的期盼,不同的訴求,希望有不同的進程。總的來說,都認同民主應逐步向前推進,而不是一步登天;作出彈性的處理,而不是一刀切,定於一尊,以利於不同的派別逐步形成共識,尋求最大的公約數。本來這是最民主的方法,既然上海之行中央官員已經與反對派議員見了面,為什麼《蘋果日報》卻要大力攻擊?
有人說,政、宗、媒合流,控制着激進反對派。現在的情況又有新發展,是黎智英的《蘋果日報》不允許立法會議員分批地繼續談論政改,害怕再談下去,就可能推動2017年的普選。《蘋果日報》演出了「媒控政」,「媒體扼普選」的鬧劇,讓港人看清楚了:《蘋果日報》不過是美國人的傳聲筒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