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夜鶯》劇照。
與中國電影的冷硬不一樣,法國電影一向給人浪漫的情調,題材千變萬化,無論是愛情故事、劇情片、喜劇,抑或紀錄片,總能拍出一種味道。而在2010年,法國與中國簽訂《中法電影合拍協議》後,內地導演開始跑法國,王小帥、婁燁、戴思杰等在法國吸收靈感創意,鏡頭聚焦於法國社會、文化等現象。
但中法合拍潮流並不是2010年才開始,早於半個世紀前,內地導演王家乙與法國導演Roger Pigaut已聯手炮製第一部中法合拍片《風箏》(The Magic of the Kite,1958年),內容講述法國兄妹因一封信而「漫遊」中國,與北京小男孩結交的經歷。此片亦是內地第一部彩色兒童片,故事充滿童真幻想,記錄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的建築、城市面貌,叫人懷念不已。
Chris Marker於《風箏》面世的前三年,因隨法國藝文界代表團訪問中國,遂而執起導筒,透過鏡頭將待在北京的三周紀錄下來,拍下短片《北京星期天》(Sunday in Peking,1956年),短短二十二分鐘,依稀可見北京當年的形象、人們的生活,堪稱是法國最早滲入中國色彩的影片。隨之而來的《中國女》(La Chinoise,1967年)亦十分大膽破格,導演Jean-Luc Godard藉巴黎公寓裡的三男兩女,盤算暗殺訪巴黎的俄國政要,側面影射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狂熱,同時亦為1968年法國五月學運埋下伏筆。
提到中法電影,不得不提張曼玉有份參演的《愛在異鄉的故事》(Augustin, King of Kung Fu,1999年),廣東來的女孩,能否在巴黎開花結果並不重要,重點是張曼玉的柔情蜜意足以叫人再三回眸兼回味。
踏入千禧年,中法合作更趨緊密,《一念天堂》(Half of Heaven)、《愛慾尋鄰》(The Idol)等,紛陳推出。而講到經典中的經典,則要數戴思杰拍的《小裁縫》。此片由周迅、劉燁、陳坤領銜主演,堪稱是當時的影視黃金組合,講述文革晚期一段三角情愛。電影實則改編自戴思杰撰寫的第一部法文小說《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將自己當年被下放再教育的經歷公諸於世。而其另一部電影《植物園》則同樣令人驚喜又驚訝,驚喜在於戴思杰將東方色彩的題材處理得恰到好處,而女同性戀這個禁忌題材的出現,也叫人驟然不及,此片被內地列為禁片,至今未能公映。
不消說,2010年簽訂電影協議後,中法合拍片更是層出不窮,王小帥的《我11》、盧晟的《這裡,那裡》、婁燁的《花》等,部部均話題十足。以上所說,均可在現正舉行的法國五月電影節節目放映中看到。
當然,節目涵蓋不少新片,開幕電影《幸福餅》、閉幕電影《夜鶯》及探討經濟社會現象的《紅酒瘋》均新鮮熱辣出爐,不容錯過。其中《夜鶯》導演Philippe Muyl、《紅酒瘋》導演Warwick Ross將來港與觀眾會面交流。詳情可瀏覽:http://bc.cinema.com.hk/filmfestival/FrenchMay2014/■文:笑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