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天才教育協會成立25周年,大會在上月24日舉行了兩岸三地的學術研討會,探討四分一世紀教育的變化。筆者是協會的會長,今年邀請了北京的施建農教授、廣東的王紅教授和台灣的陳龍安教授任嘉賓,他們均是教育界的重量級人物,且都是超級大忙人,真的多謝三位對協會的鼎力支持。
神童參試 目的做官
第一位講者是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院的施建農教授,其講題是〈中國超常教育的理論及實踐〉。他先從秦國12歲神童宰相甘羅說起,跟着也提到北宋時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他總結中國的「天才教育」歷朝歷代已有,這批神童都會參加童子試,目的都只是為了做官。
施教授提到,中國近代的超常教育始於1978年,即改革開放之後,至今已有35年。第一批「實驗班」的同學在1985年招收,這批學童都是從幾千申請人中透過智力評估、面試筆試,精挑細選出來。他們以加速方式學習,只用4年來就完成8年的課程。
環境較差 表現更差
研究員追蹤這批學生的發展,發現他們的學業成績都很出眾,高考的分數突出,故大部分學生入讀重點大學,有超過一半已獲博士學位,也有不少是海外大學的學位。總括來說,絕大部分超常生都有很理想的發展。不過,施教授指出,超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敏感性很高。若在良好的環境下培育,學業和成長會有極佳的表現;相反,在較差的環境下,他們的表現竟比一般學生更差,情況兩極化。此外,也有超常生因過分追求完美或不堪壓力,自殺自毀,令人惋惜。
另一位內地學者是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培訓和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王紅教授。她負責策劃廣東省的校長培訓,為廣東培訓高端的精英校長。10年前開始,王教授已安排學員在暑假期間到美國田納西州的範德堡大學受訓3星期,該校是全美國教育管理排名第一的大學,那是難得的經驗。
成績驕人 難獲諾獎
王紅教授曾在美國接受教育,熟悉國際比較教育,很了解中美教育的分別。她認為中國教育是「贏在起點,輸在終點」。雖然上海在PISA測試中有驕人的成績,但卻沒有出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沒有像Bill Gates和Steve Jobs等成功的企業家和發明家。
中國教育「贏」的證據是「學的東西多,學的東西難,學的速度快和考試成績好」。可是這種以考試為主導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現象是高考過後,不少學生把書本筆記撕毀,拋到天空,出現「六月飛霜」,令人遺憾。
學生只是贏在起跑線,卻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最終是比賽的失敗者。王教授提出「教育應從育人出發,而不是從績效出發,教育要聽從內心的呼喚,而不是追逐外在的驅動」。也許,在這方面,是美國贏了中國。
■陳家偉校長
作者簡介:哲學博士,天才教育協會會長,優才書院校長,香港公開大學兼任講師,對資優教育、品德教育及學校管理尤感興趣。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