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研究家庭治療及精神健康領域20多年的中大社工系系主任馬麗莊表示,內地學校的社會工作學科處於剛起步階段,不少教授社工科的老師均從歷史系、哲學系調任,「 他們沒有實際的訓練,亦未有從事臨床經驗,相關的教學及訓練未必正規。」此外,內地掛牌的家庭治療師良莠不齊,影響病人求診的信心,故有病人特意從福州駕車9個小時,到深圳找她求助。她希望可訓練更多內地及香港學生投身此行業,紓緩有關情況。
都市人的生活及工作壓力沉重,衍生的負面情緒不時影響家庭關係,有見及此,馬麗莊率先在香港引入家庭治療及家庭小組,為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青少年及其家人提供對話及分享的平台,迄今協助不少家庭。
相對香港,馬麗莊指內地的情況更值得關注,從事家庭治療的專業人士往往不能應付龐大的需求。她解釋,內地學校的社會工作學科處於剛起步階段,教授社工科的老師,不少其實是從歷史系、哲學系等不相關的學系調任的,故教學及訓練未必正規。她又指,目前在內地掛牌的家庭治療師水準參差,故將家庭治療有系統地引入內地,可謂刻不容緩。
盼更多人投身 建「家療」信心
「過了一道羅湖橋,迎接的是更多不同省份的案例。」她指有女孩因不信任當地的治療師,特意從福州駕車9個小時找她求助,「如果福州有專業的家庭治療師,他們何必到深圳?」
她的中大學生現會跟隨她到內地看診及學習,她也期望可訓練更多兩地學生投身此行業,讓病人對內地的家庭治療建立信心。
談到11年北上義診的得着,馬麗莊指病人是她認識祖國的重要渠道。她笑言,自己對祖國的認識不再局限於書本上,而是通過每個如社會縮影的故事,深入認識到內地在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方面的轉變,也體會內地各省份的文化多樣性。以往她每周也會到深圳南山醫院的深港家庭治療中心看診,惟現在工作忙碌,未必可堅持每周北上,「但我好喜歡這項義務工作,只要接到案例就會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