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教聯會調查顯示,91%小學和63%幼稚園不滿當局處理跨境學童問題的表現。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跨境學童是近年北區小學及幼稚園界最為關注的議題,教聯會於本月中就此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1%小學不滿當局處理跨境童問題的表現,將之評為4分以下不合格,幼稚園評不合格的比率亦高達63%。教育局今年首設「跨境專網」將學生分流到更多學校,教聯會主席鄧飛表示有關意念是好,但須完善行政支援,否則只能分攤學位壓力,對解決問題並無幫助。
教聯會於6月中向有取錄跨境生的122間小學和213間幼稚園發出問卷,了解他們對於跨境生教育的困難和挑戰,一周內收到54間小學和44間幼稚園回覆。當中大部分學校提供8個至12個學額予跨境學童,最多則為85個,平均每校有21名跨境生註冊入讀新學年小一。
取錄困難 首選加重行政
在取錄跨境生的困難和挑戰方面,受訪小學和幼稚園的「首選」都是「加重行政文書工作」,分別有85%和74%,其次則是「難為跨境生安排交通」、「增加教師身心壓力」,另小學對「教學人手不足」亦感頭痛。
在學校提供的支援方面,78%小學有「提供功課輔導英語學習支援」、65%「投放額外資源為跨境生安排交通」、61%「聘請額外的教學和行政人員」;幼稚園則最重視「為跨境生家長提供支援」,比率高達55%。
小學幼園齊批措施不合格
整體而言,91%小學和63%幼稚園認為當局處理跨境童問題的表現不合格,評為4分或以下;另有69%小學認為「跨境校網」成效不大或欠佳。
幼稚園方面,有53%「認同」或「很認同」學券留位能紓緩收生壓力;但有88%則認為「無限派表」措施增加學校行政壓力。
學校亦希望教育局可提供更多支援措施,小學界最希望能增加津貼及額外資源,幼稚園則期望能優化學生過關及協助安排校巴。
教聯會副主席、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校長朱國強指,該校位於禁區內,一般而言並沒太多人報讀,但今年卻有多達160人叩門,當中約100人是被派往屯門和天水圍地區的跨境生。
他表示,該校目前有80名跨境生註冊,預計新學年由2班小一加開至六七班,希望當局可增加更多支援,「我們為了照顧跨境學生,付出不少,例如派老師到內地幫學生補課、到內地舉辦家長會等,這些當局都沒有給予額外資源。」
鄧飛:促當局設小組研問題
鄧飛則表示,教育局設立「跨境專網」意念是好,但須完善行政支援,否則只是分攤學位壓力,並無解決問題,「例如一些學生被派到黃大仙、東涌等,全校可能只有一兩個跨境學生,很難為他們安排校車,我認為教育局需要幫學校去設想成本問題。」他建議當局應盡快成立專責小組處理跨境童問題。
此外,隨着去年雙非截龍,2019/20學年起,升小的跨境童會大減,有八成受訪小學對將來縮班殺校危機感憂慮,教聯會建議,當局不應執行殺校政策,而參考中學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讓因縮班而產生的小學超額教師自然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