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的外白渡橋。 網上圖片
龔敏迪
從和州的白渡橋故地經過,看見原來的舊石橋仍在,中國各地有不少「白渡」,或者「白渡橋」,「白橋」。「白橋」是「白渡橋」的簡稱,和州白渡橋是其源。上海不僅有外白渡橋,還有老白渡。梅州也有老白渡,其他如重慶綦江有白渡;浙江金華市金東有白渡;山東省商河縣白橋;四川蒼溪也有白橋......現在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其中除了少數與當地有關外,都是為了紀念白居易的。民國和州學者張鐵安,有一篇《重建白渡橋碑記》的文章,其中說白渡橋是:「唐廷締跡,白傅留蹤」。說的就是白居易與劉禹錫的故事。唐長慶四年春,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調任東都洛陽太子少傅。據傳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劉禹錫,便乘車馬到屯溪,經蕪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門山,再乘車馬到渡口。當時,劉禹錫已等在南渡口迎接。他們先在南渡口環顧片刻,又同乘一葉扁舟渡到北渡口。白居易隨口吟道:「和州漲水少橋橫,難得使君過渡迎。」劉禹錫會意,接吟道:「今有聖人波上踏,來朝或可地虹生。」所以「為黎民計,此處當架一座橋。」劉禹錫當了和州地方官,便將渡口命名為「白渡」。但在白渡架起白渡橋,已經是宋朝的事了。「劉白友情傳世代,和州此後益名知」,不僅和州,其他地方為了紀念劉白二人,也往往把便利民眾的橋,稱作了白渡橋,或者間稱白橋。白居易還有一首《南浦別》詩:「 南浦淒淒別, 西風裊裊秋......」所以「南浦」代表了離別的傷感;「白渡」則代表了友誼和一心為民,「白渡」也就是無需花錢。這在很長時間裡都是深入人心的,以致各行各業的切口裡也有反映,比如《切口.造醬匠》:紅泥,醬滓也;粒子則為黃豆;白渡為麥餅,取其形狀與橋板相似。
很多人都以為:上海的外白渡橋,是因為在擺渡口的外側,所以是外擺渡橋之訛,以前這裡是沒有橋的。但1862年日本貿易考察船「千歲丸」到上海後,隨船的高杉晉作等人留下了記載。他的《遊清五錄》說這座橋:「名為新大橋,七年前因為古橋老化腐朽,即將倒塌,中國人沒有能力再建,所以英國人修建了此橋。」也就是說,在英國人威爾斯建橋以前,原本就有中國人造的大橋,所以威爾斯橋為「新大橋」。這時離造新橋才七年,其傳聞應該不謬。他還說:「上海新大橋,中央分為兩部分,用鐵鏈拉起板子,讓大船通過,此板用一次英國人要收取一銀元」。其他如納富介次郎的《上海雜記》;峰潔的《上海見聞》也都提到:「新大橋為英國人所建。」1855年開建的這座橋,最早的英文名稱為蘇州河橋(soochow bridge),官方文件中到1863年才見到「威爾斯橋(wills bridge)」。中國人都稱之為「大橋」、「新大橋」。除了船隻經過要付錢,橋上經過的華人也要被收錢,所以《春申浦竹枝詞》說:「大橋一座作洪波,倖免行人喚渡河。兩文錢交方過去,濟人原自為錢多。」
在華人的反對和抗議聲中,1872年,破敗的威爾斯橋被租界當局收購、拆除,又造起新橋,名為「花園橋(garden bridge)」,不再收費。但上海人仍然叫它「大橋」,也悄悄出現了「白大橋」之稱。1876年的《滬遊雜記》中,有個手繪地圖,也還是稱「大橋」。1883年出版的《淞南夢影錄》中記:「東洋茶社者,彼中之行樂地也。昔年惟三盛樓一家,遠在白大橋北。」1901年的地圖上也是「白大橋」。來源仍然是「白渡橋」,其意也還是在強調中國人造橋修路,便利大眾的傳統。1907年才有了現在的鐵橋,英文名沿用「花園橋(garden bridge)」,中文則稱「外白渡橋」,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外國人造的橋,用這個名稱難免有點滑稽。直到1917年的《上海英租界分圖》上,該橋才標着「外擺渡橋」,但是北岸的有軌電車的站名還是「外白大橋」。上海方言中「白大橋」與「白渡橋」發音是一樣的,前面巧妙地加了個「外」字,也暗含了外國人建造的意味。
各地把便民的橋稱作「白橋」、「白渡橋」,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制度建設的目的重在引導,不然就是簡單的工具,文化的因素之所以受人尊重,也在於它引導人們不忘過去,積極向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