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第一個闖進電視圈的史提芬,帶來了撼動人心的作品,像《雷霆傘兵》(Band of Brothers)、《天劫》(Taken)。但他其實是拍電視劇出身的,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當電視劇導演,曾經拍過麗的電視也曾播放過的溫情醫療劇《妙手仁心》(Marcus Welby, M.D.)。他是史提芬史匹堡,在《大白鯊》(Jaws)成名前,還拍過一兩集《夜畫廊》(Night Gallery)和《哥倫布探長》(Columbo),電視電影如《末路狂車》(Duel)等。
美劇的醫療題材歷久不衰,史提芬史匹堡初入電視圈,當上《妙手仁心》的導演--很多人以為「導演」一名很厲害,但在電視圈裡,一套劇的導演,很可能只是執導一兩集而已,未必是主創團隊成員。
七十年代的醫療劇也可以一拍數年,像《妙手仁心》,從1969年拍到1976年,共拍了七季,曾連續四五年都是年度收視榜首。那時候的醫生,拍的是家庭醫生,走的是親切路線,如主角韋比醫生。醫生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密切,人與人的接觸,並不局限於醫病,還包括日常生活。
第二個史提芬在電視圈並不久,參與的第一齣電視劇是1993年的《墮落天使》(Fallen Angels)。這是史提芬蘇德堡。但他很早便將電影圈的「導演」概念應用在電視圈裡,第二齣電視劇集《K Street》,已經是全權自己創作自己執導。
要說的,是他的第三齣電視劇《The Knick》。劇集先聲奪人,放映之前,宣傳做足,衝着「史提芬蘇德堡」和「佳夫奧雲」的名號打廣告,電視台也找來世界各地傳媒組團採訪,8月8日播映第一集,宣傳攻勢更凌厲。
這個世代的醫療劇,不打溫情牌,不拍家庭醫生。《The Knick》的背景是1900年的紐約,西方醫學還在摸索階段,抗生素尚未發明,手術器具還要靠醫生自行摸索--像劇集裡的主角Dr. Thackery,便要在醫院地下的工場自行打造外科用具。
兩個史提芬,其實沒有關係,他們所拍攝的醫療劇,也因為時代的不同而走上不同的方向。《The Knick》寫實得令人震撼,兩場手術拍得並不浮誇,卻叫人緊張萬分。題外話,有許多朋友以為那是一個劇場,其實西方醫學向來便有公開手術的傳統,尤其是劃時代的外科手術,更是要公開展示,像使用麻醉藥的手術,在1846年也是在這種場合中公開展示的。
1900年美國正處於趨向強盛的年份,那個年份移民眾多、黑人與女權的意識逐漸抬頭,西方現代醫學也處在突破瓶頸的階段。劇中的黑人醫生初來埗到,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歧視,正如醫院的管理者,也要在性別歧視之下尋找出路。
劇集既走寫實路線,各項細節亦做到足。手術自然不會集中在醫生的大頭與碎鏡的對切等浮誇做法,而是切切實實地切開皮切開肉,讓觀眾目睹那些必然的血腥。但捉住人心的,還是醫院裡的各種人,醫生,護士,升職不升職,聘用不聘用。Dr. Thackery走現代電視劇最愛的反英雄類別,尖酸,濫藥,冷酷。
至於史提芬史匹堡,其監製的最新電視劇《Extant》由荷爾芭莉主演,奧巴馬長女甚至當了一日助理炒了一會兒花邊,但這個談人與機器如何溝通的劇集,收視卻不甚佳。■文:洪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