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第九回〈寶刀百鍊生玄光〉有一段對話非常精警,在在反映「我的朋友查良鏞」對世事人情觀察入微。許多時那些人物情節跟故事主線沒有重大關係,可有可無,卻發人深省。話說武當七俠中的老三俞岱岩因為偶得屠龍刀而惹禍,四肢關節都被不明身份的人用少林派武功大力金剛指捏碎,引出張三丰與第六小徒兒殷梨亭的對答,許多讀者可能都忽略了當中的「微言大義」!
殷梨亭道:「『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句話傳了幾百年,難道時至今日,真的出現了一把屠龍刀?」
張三丰道:「不是幾百年,最多不過七八十年,當我年輕之時,就沒聽過這幾句話。」
張老道這後兩句話,真是一言九鼎!
後來筆者得到重大啟發,遇上甚麼新穎奇譚,就多了一個幫助研判的好辦法。那就是自問一句:「當我年輕之時,有沒有聽過這話?」
若聽過,就證明那時社會上確曾流傳過這個說法。若無,則縱然不可以藉此作為否定新穎奇譚的證據,至少也可以存疑一二。例如近年香港市面上忽然瘋狂熱炒的「普世價值」,潘某人就可以做個證人。自問從稍為懂事算起,即是少說也有四十年沒聽過,便可以效法小說中的張三丰,說一句:「當我年輕之時,就沒聽過『普世價值』。」當然,「書有未曾經我讀」,若我不知,可能只是自己孤陋寡聞。於是到互聯網上翻查資料,原來「普世價值」甚麼的,是九十年代的新生事物。拿這個來恐嚇我輩「老人家」當然不夠,不過棍騙一下「九十後」娃娃,倒是綽綽有餘。至少可以這麼說,「普世價值」只是九十年代有個讀過點書的洋人建議,不是香港百年風俗所在。
現時香港風行到街知巷聞的甚麼「生肖運程」、「本命年犯太歲」等事物,卻是「當我年輕之時」,耳聞目睹的新穎奇譚。七十年代首次接觸「生肖產品」,記憶中顯然是先由日本傳到台灣,再由台灣傳入香港。那時還未有「生肖運程」,只有「生肖性格」,看過一部書的插圖風格全是日式,介紹某個生肖的名人竟然是香港人不認識的日本人。後來再添了些年紀,見識也長了些,明白到那部小書是台灣人翻譯日本書,然後盜印版傳入香港。再接觸到民國時代中國人寫的書,就知道幾十年前講運程、講命理的主流是用四柱八字論命。相信這對於「日本業界」來說過於深奧,就造不出可以賣錢的勞務產品出來。
「當我年輕之時」,香港社會先有「生肖運程」流播,然後才到「本命年犯太歲」。記憶印象中,那是從中國內地南傳香港,好像是相關的電影帶出這「新穎奇譚」。若按此說,所有初生嬰兒呱呱落地之後就是「本命年犯太歲」,要到明年立春之後,踏入新一年才終止。這個顯然是悠謬之談了。
人老了,喜歡「想當年」,難免打擾小朋友的興致。罪過!罪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