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自然演奏平鼓時氣勢非凡,擊鼓有力。 李慧妍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李慧妍)已有134年歷史的「大坑舞火龍」,將於後日在銅鑼灣大坑一帶「舞足3日」,為市民消災祈福。中秋舞火龍不但象徵本土文化色彩,更是維繫舞龍師傅及家人的良機,從小與舞火龍「結緣」的朱自然與霍駿峰,年紀輕輕已是舞火龍的「老鬼」。現已成為音樂組首位女總組長的朱自然坦言,因「責任」驅使她繼續「舞下去」,希望傳統技術可「一代傳一代」。
怕阻母睡覺 買鼓塞枕頭苦練
自小因爺爺家住大坑,朱自然每年中秋之夜看到熱鬧非凡的舞火龍,不禁「心癢」想「玩埋一份」,幾歲時便積極參與舞紗燈、蓮花燈。由於女性不可以舞火龍,「花燈女」唯有報名參加音樂組,並從18歲開始自學打鼓。她笑言,為學好打鼓,冒茬Q媽媽投訴「嘈住堐情v也買了一個小鼓,並將枕頭塞入鼓內,關上房門專心練習。
火龍鼓棍大 費力需換人
火龍從煙霧迷漫的街中穿插,加上氣勢磅隤滬絳眥t合,才有震撼場面。朱自然指出,由於缺少鼓譜,唯有錄下師兄打鼓的動作,並將左右手的節奏及頻率分拆作記錄,認真練習1個月後已「鼓技」非凡。
打鼓講求腰力及腕力,惟女性身形較男性嬌小且腰力有限,坐馬時自然較「蝕底」。朱表示,大坑火龍鼓較普通舞龍大,每支鼓棍約重200克,每次打1小時即需要「轉手」換人,故經常做運動以練好力氣。她又謂,「總組長」令她感到責任重大,更曾幻想將來懷孕仍會繼續參與,希望吸納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推廣大坑舞火龍的文化。
12歲落場舞龍 嘆戰友漸少
去年DSE畢業的霍駿峰,3歲就搬入大坑住,每逢中秋都可在家中觀賞舞火龍盛事,逐漸培養出濃厚興趣。駿峰由8歲開始負責舞紗燈,12歲便主力負責龍身位置。回想起第一次出場舞龍時戰戰兢兢,駿峰不好意思地說,準備起龍時緊張到手足無措,但甫聽到起龍鼓聲便全程投入,即使頭上的香燭灰不斷散落,被燒傷也渾然不知。
駿峰直言,眼看身邊朋友逐漸減少參與舞火龍,令他心情低落,「以前可藉舞火龍與朋友及鄰居相聚,現時感覺物是人非。 」他又謂,儘管每年有新人加入,但大部分都抱茠捲慾葴A,缺少大坑人對舞火龍的歸屬感,因而感到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