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勝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執行會長
普選爭論的本質,不是要不要普選、要不要民主的問題,而是香港的管治權之爭。本港社會有少數人不願意接受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事實,不願意接受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企圖通過普選把香港變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普選本來就沒有什麼「國際標準」。評價香港普選制度的好壞,關鍵是看是否做到「一個適合、三個有利於」:即是否適合香港的實際情況,是否有利於「一國兩制」事業的成功推進,是否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否有利於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人大決定對特首普選制度的核心要素作出明確規定,恰恰是「一個適合、三個有利於」的普選框架,解決了困擾香港社會的重大難題,為香港民主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更為香港未來更好地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正如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所說,按人大決定落實普選,是一件值得慶賀和歡迎的好事!
重大政治決策 堅守普選底線
本港圍繞普選問題的爭論,在回歸前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開始。如果從香港回歸算起,也有17年。可以說,這是一個困擾本港近30年的重大政治問題。普選爭論的本質,不是要不要普選、要不要民主的問題,而是香港的管治權之爭。本港社會有少數人從香港過渡時期開始,直至香港回歸祖國17年後的今天,仍然不願意接受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事實,不願意接受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對「一國兩制」和香港基本法的規定進行「另類詮釋」,借助外部勢力,不斷地挑起政治紛爭,把矛頭指向中央政府,企圖把香港變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在普選問題上,本港某些具有特定政治立場的政黨和人物的主張和訴求,就是要允許他們的代表人物擔任特首。如果讓這些人如願以償,必然損害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必然會損害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損害香港的繁榮穩定。
這次人大決定的核心精神,就是體現中央落實香港普選的兩條底線:一是普選制度必須符合香港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二是行政長官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與中央對抗的人不能擔任行政長官。人大決定就是要明確告訴本港的一些人,如果堅持與中央對抗的立場,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絕無可能擔任特首。這也飽含着中央和香港廣大市民的一種期望,希望那些持有不切實際想法的人回到愛國愛港的立場上來,走上正途,不要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馬路,給香港一份安寧,給社會增添一點正能量。
結束政爭 促港發展重回正軌
任何國家或地區,發展是第一要務。只有通過經濟發展,才能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質,促進社會和諧。但是,長久以來,香港有少數人以普選為議題,不斷製造社會紛爭,把社會的主要精力吸引到政治爭拗上,阻礙了經濟發展,妨礙了民生改善。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些爭議已經非香港本身所能解決,任由這種爭吵不休的局面持續下去,不僅普選將變得遙遙無期,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也將受到更嚴重的影響。
人大決定為香港度身訂做了一套具有香港特色、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理想普選制度,顯示中央下大決心破解困擾香港的重大難題,結束政爭不休的局面,促使香港社會回到正常軌道,使社會各界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上,給年輕的一代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促進香港繼續保持領先發展的優勢,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張曉明近日在香港青年聯會第22屆會董會就職典禮上的演講中,精闢地總結出人大決定的三方面重要作用,讓人們更加理解人大決定的重大意義。
一是立牌指路。明確指出了什麼是通往普選的正道,什麼路走不通。它排除了「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公民推薦」等辦法,也告誡人們,任何偏離「一國兩制」正確方向、偏離香港基本法正確軌道的主張和做法都不可取。
二是定分止爭。圍繞香港普選制度的爭論曠日持久,20多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如果任由這種爭吵不休的局面持續下去,香港社會將長期形不成共識,普選將變成遙遙無期的「鏡中花,水中月」,永遠無法落實。人大決定不是「落閘」,而是「剪布」;不是「關閘」,而是「開閘」放開普選。
三是扶正祛邪。人大決定是一個不信邪的決定,它以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法律文件的方式明示人們,凡事要講是非,講原則,講規矩,這對聲稱要引爆所謂「原子彈」、煽動「佔中」等激進違法活動是當頭棒喝。
把握機遇 讓普選特首願望成真
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在「一國兩制」下推行普選更是舉世無雙。普選本來就沒有什麼「國際標準」。評價香港普選制度的好壞,關鍵是要看是否適合香港的實際情況,是否有利於「一國兩制」事業的成功推進,是否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否有利於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此次人大決定,既嚴格遵循憲法、香港基本法,又認真聽取、積極回應香港社會主流民意;既保障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又保障香港特區長期繁榮穩定。人大決定已為香港開啟普選的大門,本港社會各界特別是立法會議員應珍惜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以對歷史負責、對香港負責的態度,推動香港民主向前行,讓港人「一人一票」選特首願望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