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日前在北京會見工聯會訪京團時表示,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普選特首的核心要素作出明確規定,具有最高法律權威,也為普選特首奠定了憲制基礎。張德江委員長的講話重申了人大決定絕對不可撼動,不論以「佔中」或罷課等手段都不可能改變中央的決定。尊重法治是香港的核心價值,相信廣大市民都會支持及遵從人大決定,在法治軌道上落實普選。然而,反對派現時卻被激進派綑綁,以人大決定「落閘」為由杯葛下一輪政改諮詢,其對峙行動更是一刻未停,更與學民思潮、學聯積極發動學生罷課。這些行徑不但禍害學子,更對落實普選沒有絲毫幫助,最終只會拖累普選。如果反對派一意孤行否決政改,他們必須承擔扼殺普選的歷史責任。反對派應懸崖勒馬,共同推動普選。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講話中直指,人大常委會決定對香港普選特首的「核心要素」作出明確規定,擁有最高法律權威,為普選奠下憲制基礎,亦獲香港廣大市民支持,是不可撼動的。張德江的講話清楚表達中央依法循序漸進發展香港民主的決心和誠意。事實上,基本法和人大決定構成香港政制發展的憲制性依據,是香港普選必須遵循的唯一的法律根據。同時,人大決定是中央在廣泛聽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見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審慎提出來的,是按照法定程序確定的,是一個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案,既體現了中央堅守普選須按基本法辦事和特首人選須愛國愛港的普選底線,又表明了中央落實香港特首普選的堅定立場。
顯示中央推動普選的決心和誠意
尊重和維護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決定,是香港作為一個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順利落實特首普選的關鍵所在。相信廣大市民都會理解並支持人大決定。這股依法落實普選的巨大民意,也將對所有立法會議員包括反對派構成壓力,要求他們必須以民意為依歸,支持香港依法如期落實普選。因此,對於政改前景,各界應以正面態度看待,相信任何議員都不敢公然與主流民意為敵。
值得指出的是,對於人大決定,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提出了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比喻,點出了問題的重心。張主任將人大決定比喻為「亭亭玉立,年輕貌美的姑娘」,「不是嫁不出去,而是不愁嫁」,只不過現階段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已。事實是,人大決定的政改方案,是本港目前時空下最佳的方案,「內涵」十足,只是「人未識」。因為不認識,所以存有誤解,容易被人誤導、扭曲、抹黑。
人大頒布的決定是審時度勢,全盤考慮香港現狀下的結果。政改要保障香港民主進程的穩步推進,也要保障香港管治權掌握在愛國愛港者手上,還要維持社會的繁榮穩定,保持社會的良性發展。反對派及其背後的外國勢力,表面上高喊「民主」和「真普選」,實際卻是為奪取香港的管治權。如果讓外國勢力的代言人成功「出閘」並且當選為特首,屆時港人要安居樂業,發展改善民生的願望將成泡影。特首需對香港負責,也要對國家負責,必須愛國愛港,把香港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這也是特首候選人的必要條件。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認清人大的決定,使中央政府的良苦用心不至於「養在深閨人未識」。
停止紛爭是求同存異的先決條件
2017年實行一人一票普選特首,這是香港民主進程的大飛躍。如果因為某些反對派議員的杯葛,導致普選方案流產,政改原地踏步,這個結果對社會的哪一方有益處?答案是除了激進反對派之外,社會各界都是輸家。張德江委員長在講話中對順利落實普選表示樂觀態度,實際上表達了中央對推進香港民主發展的殷切期盼,顯示了中央的誠意和善意。事實上,社會議題本來就應該坐下來理性協商,和平討論才能達成共識。通過搞對抗,靠暴力違法的行為來「嚇」政府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反而衍生出更多的後遺症。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最終結果將要全體港人共同承受。在政改問題上尤其如此,各黨派對於政改立場不同,所以更需要理性協商,求同存異。在香港實現普選,是沒有所謂「國際標準」的,只有最符合香港實情、法制的普選,這需要政府、各黨派人士、各界代表共同商議,搞對抗是沒有出路的。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反對派所做的事,仍然是對抗。「佔中」已經迫在眉睫,而反對派更將中學生拖下水,教唆中學生罷課,同時又罔顧學生安全,誘使家長簽「生死狀」,意圖推卸責任。中學生上課學習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暫時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必須受到家長的監護,受到學校、教師的保護。反對派為了一己私利,以黑社會的宣傳方式,聯合其喉舌對學生「洗腦」,這是殘忍的、不負責任的行為。把學生和家長、教師、學校一同推進火坑,作為政治犧牲品,這種損己傷人的行為,對政改沒有任何幫助,也不可能動搖中央的決定。
目前政改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反對派通過激進行為阻礙政改進程,通過杯葛諮詢、綑綁投票來扼殺特首普選。其實,人大決定後多家民調結果都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希望一人一票選特首。立法會議員應聽民意、順民意,投票應以民意為基礎。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逆民意而行最終只能被淘汰,成為香港的「民主罪人」。反對派議員應認清這一點,合力營造理性協商的環境,停止杯葛,停止對抗。這是政改達到求同存異的先決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