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一馬離了西涼界」,王珮瑜一句悠揚有致,清亮高昂的唱腔,博得滿堂喝彩。北京民族宮大劇院,坐滿近九百名京劇戲迷,程派名角張火丁與余派坤生王珮瑜搭檔演出《紅鬃烈馬》成為近期京劇界一件盛事。張火丁和王珮瑜都是有觀眾緣的名角兒,此次是二人首度聯袂演出。五年前,王珮瑜就表示,她的最大心願就是能和張火丁同台演出《武家坡》,她幾乎和所有的旦角都演過,但最期待和張火丁的合作,笑稱可以為其「挎刀」當配角。
張火丁素有「第一票房青衣」之稱,是當今劇壇最受歡迎的旦角演員,王珮瑜被讚為「小冬皇」(孟小冬)。這場演出九月九日開票,半個小時所有門票被搶購一空。演出開始前,民族宮大劇院門口有不少人拿着錢等退票,卻根本一票難求,「黃牛黨」將票價翻倍爆炒,也照樣有人願出高價。更出人意表的是,觀眾大多是中青年人,一反多年來京劇主力觀眾都是老年人的頹態。《紅鬃烈馬》一票難求,演出過程沒有錄播。王珮瑜說:「真想在劇院門口支一個大熒幕,讓更多的觀眾看到。」
隨着王珮瑜出場,張火丁將一句簡單的「有勞了」唸得九轉回腸,引發雷鳴掌聲。戲迷沒有不熟悉《紅鬃烈馬》的,尤其是《武家坡》一場,薛平貴從軍十八年,回家與王寶釧相會於郊外,戲弄妻子試其真情,兩人複雜的心情,委婉的唱腔,流傳了幾百年,百聽不厭。故事都是老的,只有人物是「新」的,哈姆雷特、茶花女、羅密歐朱麗葉,誕生了幾百年,故事以至台詞都能背下來,為什麼還要反覆看,看的是作家筆下的典型人物,不同演員的不同演繹。一部爛熟於心的老戲帶來的觀劇期待是演員的表演,讓人在沉迷表演之時,再度被熟悉的劇情牽動。真正好的演員,會將每一部老戲演繹出自己的神采,從前的老藝術家們是這樣,今天的演員們也應該如是,然而一覽當下,能使人觀舊如新的老戲,實在太少。
這次「火瑜會」的發起人,不是劇院,不是劇塲,而是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藝術評論家傅謹,他認為,這場演出的價值在演出之外,「火瑜會」的形式並非創新,而是一次對梨園優秀傳統的回歸和延續。在梨園行一直就有好角兒強強聯手的傳統,當年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的合作,催生了多少優秀戲碼,迷住了多少愛戲的人。張火丁和王珮瑜的合作會再次證明,有市場號召力的名角兒合作,是啟動市場最有效的手段。京劇市場長年低迷,賣不出票,有時很好的演員劇目,只有三四成座,一場京劇演出,演員的付出極大,卻得不到觀眾,看着台下冷冷清清真是悲哀。「火瑜會」能如此火爆,吸引這麼多年輕觀眾入場,真讓人喜悅。「火瑜會」雖然難以推廣,但是同行應該學習張火丁、王珮瑜對藝術的精益求精,他們團隊的嚴謹認真,服裝、樂隊、佈景、配角各個環節一一到位。如何經營市場,如何抓住年輕觀眾,年輕觀眾才是能挽救京劇這項中國古老藝術的救生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