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社會評論眾說紛紜,立場分歧;有說香港在撕裂了。
雖說和而不同,但往往不同的觀點未必可以「共融」;不同立場的人也不一定有興趣或能從他人角度去思考問題。「設身處地」?談何容易。
哲學家伽達瑪(Gadama)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換言之,「以偏概全」是無可避免的,他也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我們總有自己的歷史、語言與信念,且根深蒂固,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會因為新的世界與經驗而有所轉變。正因如此,他才會提出「視野共融」(Fusion of Horizons) 。那不是勢不兩立的雙方在共融,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識見在交流、互相影響。自己在變,周邊的人的看法也在變,對話又如何可能?反對相對主義者提醒我們,思考有所謂對確性,正確的思考要依循邏輯法則。
社會運動令我們對年輕一代刮目相看。快速成長和變化中的身體,正承托着潛能無限的思考,且因為赤子之心,看事情雖被批評為Naive,但又確能呈現未被利慾或權力熏心的赤誠,因而往往能抓住問題的核心。情況是深入和清晰的哲學思維,實有利於培植年輕人的為人素質。是時候唸一點哲學了,思想方法、數理邏輯,從現象看本質,還有對美與善的領悟與反思。
我慶幸當年胡亂而偶然地闖進了大學的哲學系,且在半被迫的情況下背唸並啃嚼艱澀的哲學辭彙,造就了凡事凡字要回到自己的內心來,好好思量的習慣。警醒以後,是時候敏銳、警覺起來,努力裝備,以迎接他人以及自己給自己的新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