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台灣鋼琴家陳瑞斌被歐洲樂評譽為「二十年才出現的一個天才」、「貝多芬第五代傳人」。自小便顯露音樂天才的他,6歲便一舉在貝多芬鋼琴比賽奪魁,16歲便贏得意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比賽」,並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廳表演。13歲前往奧地利,經歷孤獨而艱苦的求學歷程,今天的陳瑞斌已是國際樂壇的閃亮明星。被稱為擁有「天使手指」的他將在下月初於香港舉辦獨奏音樂會,以慈善音樂會的形式,向香港社會致謝,也為經歷了氣爆慘案的台灣高雄祈福。■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受訪者提供
家中一台古老的鋼琴
陳瑞斌12歲時就通過台灣社會資優兒童的考試,13歲就被父母送往維也納留學,二十歲之前已經獲得了五項國際鋼琴大賽金牌。現在的他,世界各地表演邀約不斷,不久前才與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於全美最大、能容納近兩萬人的露天劇場好萊塢碗 ( Hollywood Bowl ) 合作演出《黃河鋼琴協奏曲》,並創下滿座的佳績。但這光鮮無比的履歷背後,大概也有着年少離家的孤獨,與作為一個藝術家難以逃避的辛勞和落寞。
前往維也納之前,陳瑞斌並未接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全因為家人對音樂單純的興趣才與鋼琴結下不解之緣。在他的記憶中,那座像牙鍵的鋼琴從他出生起就擺在屋中一角,散發出古老的味道。在當時的家鄉台南,鋼琴並不是容易買到的平常物件,當老師的父親因着自己對音樂的喜愛,輾轉從一個醫生手中購來這台琴,本來為的是要給陳瑞斌的叔叔用來練習,後來卻成為小陳瑞斌的童年玩伴。
在陳瑞斌的印象中,當時年紀尚小的自己對音樂是怎麼一回事其實並不是很清楚,直到後來去到維也納,才「對音樂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這個色彩繽紛的藝術之都,他每天晚上跑歌劇院,不錯過大大小小的展覽,世界一下寬闊起來。
「但家人其實不清楚我後來這一路的發展。」他的語氣中有那麼一點遺憾,「直到大概三年前我才告訴他們自己後來為甚麼要去德國唸書。」13歲離家,幾乎十年後陳瑞斌才又踏上台灣的土地,他曾在訪問中提及,在機場見到父親都不敢相認:「十年過去了,我可能不認得他,他也不認得我。」父母至今沒有去過維也納,也從來沒有想像過兒子會成為享譽國際的音樂家,「父親以前希望我會回去像他一樣做老師,鐵飯碗嘛。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很單純,我的音樂會他們來,就是普通的愛樂者。」
可他選擇了自己的音樂道路,一路狂奔。
少年一人負笈歐洲
縱然對藝術充滿熱情,未滿15歲的少年一人在異鄉,生活必然困難重重。「沒有辦法居留,要自己找監護人;要自己學德文,和警察去談居留的手續。後來弟弟13歲也來維也納學習,當時我15歲,也沒有辦法當他的監護人,又要去弄,克服種種困難。」就連租房子,因為練琴的原因,也好多次被整棟樓的居民連署趕出去,幾個月的介紹費就此化為烏有。「後來有一次是整棟房子被賣給了別人。多年後,我一次在紐約的卡耐基音樂廳表演後,朋友請我去慶功宴,一對夫婦走過來,原來他們就是當年那棟房子的買主,更巧的是我睡的床就是他們進去睡的同一張!這樣的事情我也遇到過!」說起過往的種種,陳瑞斌總忍不住唏噓「實在太多故事」。我想像着那一晚,他與這對夫婦相逢,也許就像橫跨了半個地球,一頭又撞進了年少的回憶,那日子艱苦、拮据,卻又有着明亮的青春顏色,令人莞爾。
維也納後,陳瑞斌前往德國繼續學習,為了去漢諾威上老師的一堂課,他忍得住15個小時當天來回的舟車勞頓,天未亮就趕往學校。「除了英國以外,所有西歐的國家,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法國的學校我都念過了。」他笑着說。歐洲各地的學校風格迥異,對歷史文化尤為重視,「你到這個國家就是要學他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東西。」除了學習不同的音樂風格,陳瑞斌也要惡補其他知識,以補足13歲後缺失的教育。「用德文去聊歷史。」他笑笑,現在想起仍覺神奇。
藝術與生活
在陳瑞斌的老師中,俄羅斯鋼琴大師拉薩.貝爾曼(Lazar Berman)對他的影響尤為巨大。作為大師唯一的亞裔學生,他嘗試在老師的人生與音樂中體會何謂華麗激昂的「俄羅斯靈魂」。貝爾曼的音樂人生傳奇而坎坷,直到中年才有機會到西歐表演,在老師身上,陳瑞斌不僅看到藝術的美,也看到作為一個音樂家的堅持,「他的精神永遠在我心中。」他曾回憶學琴的過程中,自己曾因內心的怯懦和不自信而把握不好曲子的詮釋,這往往引來老師疾風驟雨般的責罵。但在這樣嚴厲的催逼下,卻迫使自己快速地成長起來,拋棄猶猶豫豫的舉棋不定,堅定地用自己的主觀想像來選擇一種路徑進入樂曲的文化情境,直至對樂曲的把握愈發自然純熟。
「藝術和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係。」陳瑞斌說。跟隨貝爾曼學習時,他還只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演奏技巧可以勤加練習,但至於如何產生個人風格,如何突破,那是連老師也很難傳授的。「直到後來,碰上許多人生的事件,遭受很大的打擊,人生很痛苦,但是鋼琴還要繼續彈,表演還要繼續,卻突然發現自己以前的瓶頸都有辦法跨越了,那是很奇妙的過程。這是和年齡有關的,也許到了一個階段,自然而然會對文化有更多的體認。年輕的時候,百分之七十要依賴老師,沒有辦法脫離他們,慢慢這個狀態會改變。現在上台彈琴,不一定是以前他們的那個模子了,我可以融會貫通,隨着年輕和時間對音樂有了自己的看法。」
對陳瑞斌而言,音樂上的炫技並無不妥,但更重要的是現場。「我在家裡彈和在現場彈是一回事。在家裡彈琴,不是單純地練習,而也是因為受着音樂的感動。在台上,只是多了實體的觀眾,有了傾訴的對象,但那音樂的感動並沒有改變。」
陳瑞斌官網:www.rueibinch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