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天使手指」陳瑞斌:藝術與生活 緊密相連


放大圖片

台灣鋼琴家陳瑞斌被歐洲樂評譽為「二十年才出現的一個天才」、「貝多芬第五代傳人」。自小便顯露音樂天才的他,6歲便一舉在貝多芬鋼琴比賽奪魁,16歲便贏得意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比賽」,並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廳表演。13歲前往奧地利,經歷孤獨而艱苦的求學歷程,今天的陳瑞斌已是國際樂壇的閃亮明星。被稱為擁有「天使手指」的他將在下月初於香港舉辦獨奏音樂會,以慈善音樂會的形式,向香港社會致謝,也為經歷了氣爆慘案的台灣高雄祈福。■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受訪者提供

家中一台古老的鋼琴

陳瑞斌12歲時就通過台灣社會資優兒童的考試,13歲就被父母送往維也納留學,二十歲之前已經獲得了五項國際鋼琴大賽金牌。現在的他,世界各地表演邀約不斷,不久前才與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於全美最大、能容納近兩萬人的露天劇場好萊塢碗 ( Hollywood Bowl ) 合作演出《黃河鋼琴協奏曲》,並創下滿座的佳績。但這光鮮無比的履歷背後,大概也有着年少離家的孤獨,與作為一個藝術家難以逃避的辛勞和落寞。

前往維也納之前,陳瑞斌並未接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全因為家人對音樂單純的興趣才與鋼琴結下不解之緣。在他的記憶中,那座像牙鍵的鋼琴從他出生起就擺在屋中一角,散發出古老的味道。在當時的家鄉台南,鋼琴並不是容易買到的平常物件,當老師的父親因着自己對音樂的喜愛,輾轉從一個醫生手中購來這台琴,本來為的是要給陳瑞斌的叔叔用來練習,後來卻成為小陳瑞斌的童年玩伴。

在陳瑞斌的印象中,當時年紀尚小的自己對音樂是怎麼一回事其實並不是很清楚,直到後來去到維也納,才「對音樂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這個色彩繽紛的藝術之都,他每天晚上跑歌劇院,不錯過大大小小的展覽,世界一下寬闊起來。

「但家人其實不清楚我後來這一路的發展。」他的語氣中有那麼一點遺憾,「直到大概三年前我才告訴他們自己後來為甚麼要去德國唸書。」13歲離家,幾乎十年後陳瑞斌才又踏上台灣的土地,他曾在訪問中提及,在機場見到父親都不敢相認:「十年過去了,我可能不認得他,他也不認得我。」父母至今沒有去過維也納,也從來沒有想像過兒子會成為享譽國際的音樂家,「父親以前希望我會回去像他一樣做老師,鐵飯碗嘛。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很單純,我的音樂會他們來,就是普通的愛樂者。」

可他選擇了自己的音樂道路,一路狂奔。

少年一人負笈歐洲

縱然對藝術充滿熱情,未滿15歲的少年一人在異鄉,生活必然困難重重。「沒有辦法居留,要自己找監護人;要自己學德文,和警察去談居留的手續。後來弟弟13歲也來維也納學習,當時我15歲,也沒有辦法當他的監護人,又要去弄,克服種種困難。」就連租房子,因為練琴的原因,也好多次被整棟樓的居民連署趕出去,幾個月的介紹費就此化為烏有。「後來有一次是整棟房子被賣給了別人。多年後,我一次在紐約的卡耐基音樂廳表演後,朋友請我去慶功宴,一對夫婦走過來,原來他們就是當年那棟房子的買主,更巧的是我睡的床就是他們進去睡的同一張!這樣的事情我也遇到過!」說起過往的種種,陳瑞斌總忍不住唏噓「實在太多故事」。我想像着那一晚,他與這對夫婦相逢,也許就像橫跨了半個地球,一頭又撞進了年少的回憶,那日子艱苦、拮据,卻又有着明亮的青春顏色,令人莞爾。

維也納後,陳瑞斌前往德國繼續學習,為了去漢諾威上老師的一堂課,他忍得住15個小時當天來回的舟車勞頓,天未亮就趕往學校。「除了英國以外,所有西歐的國家,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法國的學校我都念過了。」他笑着說。歐洲各地的學校風格迥異,對歷史文化尤為重視,「你到這個國家就是要學他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東西。」除了學習不同的音樂風格,陳瑞斌也要惡補其他知識,以補足13歲後缺失的教育。「用德文去聊歷史。」他笑笑,現在想起仍覺神奇。

藝術與生活

在陳瑞斌的老師中,俄羅斯鋼琴大師拉薩.貝爾曼(Lazar Berman)對他的影響尤為巨大。作為大師唯一的亞裔學生,他嘗試在老師的人生與音樂中體會何謂華麗激昂的「俄羅斯靈魂」。貝爾曼的音樂人生傳奇而坎坷,直到中年才有機會到西歐表演,在老師身上,陳瑞斌不僅看到藝術的美,也看到作為一個音樂家的堅持,「他的精神永遠在我心中。」他曾回憶學琴的過程中,自己曾因內心的怯懦和不自信而把握不好曲子的詮釋,這往往引來老師疾風驟雨般的責罵。但在這樣嚴厲的催逼下,卻迫使自己快速地成長起來,拋棄猶猶豫豫的舉棋不定,堅定地用自己的主觀想像來選擇一種路徑進入樂曲的文化情境,直至對樂曲的把握愈發自然純熟。

「藝術和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係。」陳瑞斌說。跟隨貝爾曼學習時,他還只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演奏技巧可以勤加練習,但至於如何產生個人風格,如何突破,那是連老師也很難傳授的。「直到後來,碰上許多人生的事件,遭受很大的打擊,人生很痛苦,但是鋼琴還要繼續彈,表演還要繼續,卻突然發現自己以前的瓶頸都有辦法跨越了,那是很奇妙的過程。這是和年齡有關的,也許到了一個階段,自然而然會對文化有更多的體認。年輕的時候,百分之七十要依賴老師,沒有辦法脫離他們,慢慢這個狀態會改變。現在上台彈琴,不一定是以前他們的那個模子了,我可以融會貫通,隨着年輕和時間對音樂有了自己的看法。」

對陳瑞斌而言,音樂上的炫技並無不妥,但更重要的是現場。「我在家裡彈和在現場彈是一回事。在家裡彈琴,不是單純地練習,而也是因為受着音樂的感動。在台上,只是多了實體的觀眾,有了傾訴的對象,但那音樂的感動並沒有改變。」

陳瑞斌官網:www.rueibinchen.com

相關新聞
「天使手指」陳瑞斌:藝術與生活 緊密相連 (2014-10-24) (圖)
印花:為高雄祈福音樂會 邀您共賞 (2014-10-24) (圖)
國家話劇院四部作品參演上海藝術節 (2014-10-24) (圖)
令人驚喜 令人失望的《諾爾瑪》 (2014-10-24) (圖)
中國當代藝術家朱毅勇 「我不相信白雲」 關注城市污染的嚴峻 (2014-10-21) (圖)
藝訊:Punk+ 亞洲巡迴攝影展:復興七十年代龐克文化 (2014-10-21) (圖)
藝評: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 (下) (2014-10-21)
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  獨特訓練 剛柔並重 (2014-10-17) (圖)
2015年香港藝術節 本地原創新作吸引目光 (2014-10-17)
戲曲評彈的現代趣味 (2014-10-17) (圖)
吳牧野鋼琴獨奏音樂會19日上海舉行 (2014-10-17) (圖)
讓時裝藝術走進生活:日本頂尖藝術家鬼頭健吾的創意舞台 (2014-10-14) (圖)
藝訊:「筆墨方家」書畫展深圳展出 (2014-10-14) (圖)
藝評: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上) (2014-10-14)
莫斯科大劇院歌劇團 視覺與聽覺 激盪火花 (2014-10-10) (圖)
敢觀舞台:真正催淚的歌聲-My Little Airport攻陷你的心十年祭 (2014-10-10) (圖)
「青年藝術創想周」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 譚盾等組成「特別工作坊」 (2014-10-10) (圖)
現代水墨大師曾海文:「繪畫就是能量」《水墨色彩》天人合一 (2014-10-07) (圖)
藝訊:《易經》融入山水畫張延昀上海開展 (2014-10-07) (圖)
藝訊:翰墨青州‧2014中國書畫年會 (2014-10-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