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香港青年對前景欠樂觀,部分人屬於在職貧窮的「窮忙族」,甚至認定自己「窮足一世」。青協早前的研究顯示,超過七成青年覺得難以找到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及提高社會階層,他們認為住屋開支太大、個人學歷低,是「在職貧窮」主因。對於自認「在職貧窮」的青年,逾15%人估計需要10年或以上才能脫貧,更有近一成人認定自己永遠無法脫貧,情況令人擔憂。青協建議關愛基金為有意進修的在職低收入青年提供學費資助,鼓勵商界推行大型就業實習計劃,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
嘆住屋開支大學歷低工種少
青協於今年9月至10月,以電話訪問522名15歲至34歲的香港青年,當中約63%人為學生;其餘為在職者;約3%人待業。研究問及他們對港青「在職貧窮」的看法,最多人認為住屋開支、個人學歷及工種選擇少是在職貧窮主因,分別有29.8%、25.4%及24.9%。普遍受訪者對現時在港發展前景感悲觀,72.1%人表示,提高社會階層屬「幾困難」或「非常困難」;70.5%人指難以找到有前景的工作;77%人覺得難以負擔住屋開支。
9.5%人:僱主商界責任最大
對於改善青年「在職貧窮」情況,41.9%受訪者認為最大責任在於個人;37%受訪者指政府要負最大責任;9.5%受訪者則認為僱主或商界責任最大。
24%人樂觀 自信5年內脫貧
受訪青年中,113人自認處於「在職貧窮」狀態。研究針對性了解他們對脫貧的看法,當中24%人較樂觀,認為可於5年內脫貧;但逾15%覺得需要10年或以上;9.7%人對脫貧絕望,認定永不能做到。
研究又抽選了20名「在職貧窮」青年作深入訪談,當中有青年指,因為學歷低,只能找到低收入的基層工作,縱使有志進修會計課程,卻無法應付在職進修所需的昂貴學費。青協副總幹事馮丹媚表示,這正反映典型「在職貧窮」青年無法脫困的「惡性循環」,認為社會可因應有關結果,向有志改善受僱能力的青年提供更多機會,並建議關愛基金考慮為低收入的在職青年提供學費資助,讓他們以兼讀形式進修特定課程,獲取認可資歷,從而提升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有份出席研究發布會的香港教育學院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當局要多了解「在職貧窮」青年分類,對症下藥,加強職業輔導支援,讓低學歷的年輕人充分掌握職業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