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輝
醫學實驗早就證明了發燒乃人體的調節機制,可是並不是每位醫生都同意這觀點。很多醫生都會開退燒藥給病人,而病人都相信退了燒便沒事了。《我們為什麼生病》指出,那是由於目前只有極少數評價「發燒作為一種對抗感染的適應性機制」的研究,也有一個醫學研究,在報告中指出,水痘患者服用了退燒藥,平均要延遲一天才復元。
華盛頓大學的醫學教授丹尼斯.史蒂文森(Dennis Stevens)醫生指出:「某些情況下,對發燒病人進行退熱治療,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症休克。很可能這是因為阻止發熱干擾了機體對感染作出反應的正常機理,其結果有可能是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我們為什麼生病》指出:「防禦機制的具體表現不一定都是適應性的,即使發燒是有益的,甚至是重要的,我們並不認為完全不應該用藥物退熱。片面地一味採取鼓勵發燒的態度是不合理的,更不應聽任發燒上升到自然的高度。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在看到適應性反應的益處時,也要看到代價,看到矛盾統一體的兩個側面。」
此書提出:如果人體維持40℃體溫沒有什麼不好的話,那麼就一直保持(103℉)以免感染好了,何必等到感染之後再來退熱呢?因為不正常的體溫有着不菲的代價:「能量消耗增加百分之二十,還有男性的暫時不育,更高的發燒,還有可能引起譫妄,或許還有驚厥甚至永久性的組織,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
儘管退熱會使感染延長,但生活繁忙的現代人還是要退熱的。如果一定在「生活療效」與「身體療效」之間二擇其一,現代人可能要吃退燒藥,哪怕吃了會將延遲痊癒,他們在感冒時,寧可讓「身體療效」放慢一些,也要選擇吃藥,以加快「生活療效」,使自己能夠及早恢復工作能力。
這是無可奈何的抉擇,現代生活早已改變了人類的時間表,很少人會意識到,過於急促的生活節奏、過重的生活壓力、過勞、過倦、過慮,本來就是非自然的,而這種非自然的生活方式對身體是有害的,其實也是病態的。此書告訴世人生病與治療的關係是辯證的:「如果整個問題僅僅是身體感到舒服和不舒服的話,我們就只有減輕或者消除身體不適的任務。但是,既然退熱會延遲恢復,或者甚至還有可能增加繼發感染,我們就要在干預之前首先權衡得與失。」終有一天,醫學研究會提出證據,以幫助醫生和病人判斷每一次發熱是有用還是無用。
發熱和退熱的原理不但適用於人體,其實也適用於人類社會,因為人會生病,社會也會生病,社會發燒不僅僅是一個隱喻,更可能是「社會的身體」向外發出的適應性信號,有時需要讓它及早退熱,以恢復社會的正常運作,有時要給它時間,讓它得到適當的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