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間用「三羊開泰」來稱頌歲首,說明羊寓吉祥平安。
戴永夏
馬年將盡,羊年即到。正當辭舊迎新之際,有些地方民間卻冒出「羊年生子不吉利」「屬羊的人命運不佳」等怪論,這無形中貶損了羊的形象,降低了羊的身價,使之成了「不吉」之物。實際上,這些怪論沒有任何根據。與此相反,歷史上羊的形象相當崇高,身價也不同凡響。古人眼中的羊年,同樣是大吉大利。
「羊即大美」寓吉祥
在古代,羊跟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人們把牠視為吉祥如意的化身,當作善與美的代表。
在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說文解字》中,對羊作了這樣的解釋:「羊,祥也」,即羊代表着吉祥。民間用「三羊開泰」來稱頌歲首,進一步說明羊寓吉祥平安之意。因為《周易》稱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預示着冬去春來、陰消陽長的吉祥之象,故稱正月為「三陽開泰」。而古代羊與陽通,所以「三羊開泰」也就等同於「三陽開泰」。
此外,漢語中表示善良、美好等意思的「善」、「美」等字,都從「羊」字,說明羊也是善與美的化身。正如《說文解字》的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對於羊與美的關係,還有三種不同解釋。一是認為羊大則味美,這是從羊肉的美食意義上講的;二是認為羊人為美,這是從美好形象上講的。先民們頭戴羊角跳舞或舉行儀式,讓人產生美感。此說的依據源自大量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和繪有動物紋飾的青銅器、骨器等;三是認為古時的羊為女性的象徵,而對女性的生殖崇拜使先民們對羊產生了美的概念,此說的證據源自古人留下的大量岩畫。儘管這三種觀點不盡一致,但其共同點卻是美的產生與羊有很大關係。
羊的善與美,也表現在牠自身的美德和人們對牠的好感上。羊的性格和善,溫文爾雅,頗有紳士風度; 羊的溫馴纖柔具有女性美,因而常用牠形容女性;羊的潔白無瑕又常是品德高尚和愛情純潔的象徵。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執贄》中,就曾對羊高度讚美:「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啼,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羊集美、善、仁、義、禮等多種美德於一身,這在動物中是很少見的。
羊的「大美」,還表現在牠對人類的貢獻上。在我國古代,羊是祭祀神靈的重要祭品。《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示」乃「神事也」,用羊來祭祀正是向神靈祈福的神事,是非常吉祥的。在日常生活中,羊的貢獻更大,也更普遍。宋代以前,先民們把羊肉當作最主要的肉食。宋代以後,牠也是僅次於豬肉的主要肉食之一。此外,羊還是重要的服飾資源。羊皮、羊毛可製衣,羊裘、羔裘自古以來就是十分名貴的服飾。直到今天,羊毛、羊絨製品風靡世界,羊毛還有「軟黃金」之稱。
古人愛羊更崇羊
正因為羊有很多美德,對人類貢獻很大,所以古代有很多崇羊習俗。崇羊的表現之一,就是將羊奉為多種神靈,進行供奉。因為羊喜歡啃食五穀苗穗、樹皮草根,於是先民們便認為羊是樹神和五穀之神;因為羊能在陡峭的山上行動自如,本領高強,在平地上也奔跑如飛,又將羊奉為山神、石神和土神。羊集多種神靈於一身,在動物中也不多見。
還有的民族,以羊為圖騰。如居住在中國西部的古老的羌族,很早就開始馴化和飼養羊。他們認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外,還有靈魂,能保護自己部族的成員,因此將羊注入了人類特有的血緣和親族觀念,使它變得無比神聖,成為本民族的的標誌和符號--圖騰,對之大加崇拜。
此外,還有許多崇羊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如在湖北、湖南、浙江、河北等地,每年正月初四是法定的「羊日」。這一天,人們用天氣陰晴來占卜本年養羊業的前景,天晴則興旺,天陰則不祥。這天人們還對羊特別優待:戒殺羊,不打羊,不罵羊。青海土族還有送羊的婚俗:青年男女結婚這天,男方到女家迎娶時,要送給女方一隻潔白的母羊。這隻母羊作為姑娘的替身,留在娘家繁殖後代,這會給雙方都帶來好運。在白族聚居的地區,還流傳着「祭羊魂」的風俗。「祭羊魂」的儀式在每年六月二十三日舉行,以豬頭、公雞和饅頭為祭品,由老年牧羊人主持。祭祀時將羊毛氈掛在祭壇邊的樹上,表示羊魂在這裡接受祭祀。以此來祈求羊神保佑,使羊群不受野獸傷害。
羊肉功用非等閒
羊的大美價值,還通過羊肉對社會的影響表現出來。羊肉作為我國古代的重要美食,不但關係到人們的物質生活,還關係到社會生活,甚至影響國家興亡,人生禍福。《左傳.宣公二年》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魯宣公二年(前607)春天,鄭國在楚國的指使下攻打宋國。大敵當前,宋國主帥華元宰羊犒勞軍隊。分發羊肉時,惟獨把為他駕車的羊斟漏掉了。羊斟為此懷恨在心,在兩軍交戰時,他忿忿地對華元說:「前日分發羊肉由你做主,今天戰車的進退我說了算。」於是他驅趕着華元的戰車直奔鄭軍陣地。結果華元被俘,宋軍大敗。車伕羊斟因沒分到羊肉便幹出禍國殃民的勾當,當了賣國賊,被史家稱為「人之無良」者。
與這個故事相類,戰國時,也有一個「一杯羊羹亡國」的故事。據《戰國策.中山策》記載,有一次,中山國君設宴招待群臣,因羊羹不夠,大夫司馬子期沒有吃到,於是一怒之下叛逃楚國,慫恿楚君攻打中山國。楚君聽從了他的建議,立即發兵入侵中山國,並很快把中山國滅了,中山君被迫出逃。在逃亡路上,中山君喟然長歎說:「吾以一杯羊羹亡國啊!」
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歷史上還有因羊肉而陞官發財的。據《宋書.毛修之傳》記載,南朝宋安西司馬毛修之被北魏俘虜。因為他擅長烹調,便找了個機會,燒了一碗羊羹給北魏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覺得這是絕美之味,又將羊羹獻給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吃後大喜,立即加封毛修之為太官令。後來,毛修之仍然不斷地烹調羊羹等佳餚獻給拓跋燾,博得了這位皇帝的歡心,累遷他為尚書、光祿大夫、南郡公等,使他官位顯赫,權傾一時。大概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羊羹的功用竟會如此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