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奧林匹克戲劇節十二月二十一日落幕,二十二個國家,上千藝術家,演出四十六部戲,有不少大師之作,北京市辦了一件好事。趕去看了最後三場話劇,俄羅斯《群魔》,波蘭《剖腹產》,格魯吉亞《我的哈姆雷特》,都是重頭戲,一票難求,劇場裡盡是熟人熟面,還有遠道坐飛機來的同仁,像是戲劇界大集會。
《音樂之聲》最後兩場,順便也趕了去。離劇場尚有一里多地,路上已經有些男女手裡拿着錢,嘴裡說着「有退票嗎?」,這麼緊俏,票都賣光了?「戲票回收」,戲票還能回收?如果稍微多看兩眼,他們就走上來,小聲問「要票嗎?」原來,他們不是買退票,而是賣票的,許多優惠引誘,網上沒有的價錢、標示已賣完的票,他們全有,比正價票有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的折扣,想看戲的人不必網上購買,臨時到劇場都可以買到。好的是,有熱愛看劇的人不必四處奔票,不好的是,打亂了正常售票系統。一張價錢近千的票,打了折扣也得八百,但票上寫着「贈票不准出售」。
《音樂之聲》自一九五九年在美國百老匯首演,已經近六十年,世界各地演過上萬場,在中國內地如北京也不是第一次,依舊受追捧,與話劇場不同,這裡熱鬧得多。觀眾大多數是父母帶着孩子,滿場孩子跑,樂池邊站了一排警衛,怕孩子太高興跳進去擾攘交響樂隊。
我身邊坐着一對父母和他們六、七歲的孩子,這三張頭等票,就算有折扣也得二千多塊。一家人很興奮,媽媽一會兒拿水果,一會兒遞酸奶、果汁,像是在野餐。孩子吃不下,焦急地等着開演。大幕拉起,女主角馬麗雅坐在紗幕後的山坡上,唱起主題歌《孤獨的牧羊人》,孩子叫起來,他以為是電影,紗幕升起,走出真人,媽媽也大聲感嘆「哦,原來不是電影!」。近年,內地戲劇電影空前火爆,可適合兒童看的很少,雖然政府大力扶持,也做了些「灰太狼喜洋洋」之類,但缺少上好的經典。想起在日本看四季劇場的《獅子王》,半場是穿校服的少年,全世界都一樣。
一對人高馬大的洋人開場半小時才到,坐在前排,身邊的孩子本來已經不喜歡看,被遮住視線,更加不耐煩,媽媽連連撫慰,又講又哄,引起前排人不滿。左邊,是一對母女帶着小男孩,孩子心不在焉,一會站一會坐,一會要水喝,他不是口渴,是心渴,在想他的遊戲機。就這樣欣賞了一場世界頂級音樂劇。
此屆奧林匹克戲劇節代表了當今戲劇趨勢,兩個月中跑回去兩趟,看了幾部難得一見的戲,奔走在北京、上海、天津的好戲之人也不在少數。望世界戲劇能引領戲劇重歸以內容為中心和有意味的形式,不再是空洞的內容、圖解和堆砌。下一屆第十六屆在波蘭,這次看了他們兩部戲,已在設想飛去看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