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耶誕節前,兩位表姐從山東老家牟平來香港遊玩,一見面,便將幾大兜牟平老家產的地瓜、大頭梨和海米等土特產塞進我懷裡。聽着親切的膠東鄉音,思緒又回到曾度過童年美好時光的老家。
山東牟平縣位於膠東半島,夾在煙台和威海之間。牟平依山傍海,人傑地靈,境內的養馬島是北方療養勝地,傳說秦始皇曾在此馴養天馬。牟平也是抗日老根據地,一九三八年城南的雷神廟戰役打響了「膠東抗日第一槍」,馮德英的長篇小說《苦菜花》就描寫了牟平等地的膠東人打鬼子的故事。牟平還出了個大名人-偵察英雄楊子榮,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就是根據他的剿匪事蹟改編而成的。
我老家的村子叫大窯北村,村東北的公路處有個山口叫孟良口,地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傳說北宋名將孟良曾駐守那裡抵抗金兵。從村子往北走五里路,就是養馬島,小時常坐大伯趕的老牛車去那裡拉石灰,順便去趕海,在黃昏的沙灘上挖小蟹、捉小蝦,再放進灌滿海水的玻璃瓶裡,帶回家能高興幾天。
牟平縣瀕臨渤海灣,屬平原和丘陵交匯地帶,土地為沙土質,風調雨順,與周邊的萊陽、文登、棲霞和蓬萊等縣市一道,被譽為「蘋果之鄉」。膠東的蘋果個頭大、水氣足、口感好,特別甜。「文革」期間,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制,所有果園歸集體所有,農民一小點自留地只能種點小蔥、黃瓜和茄子等蔬菜自用,吃蘋果也是件奢侈事。記得六媽(即六伯母)秋天常帶我去生產隊果園摘蘋果,婦女們勞累一天下來,收工時常用衣服罩住,偷偷帶幾個蘋果回家,像做賊一樣,生怕村幹部發現。那時,膠東雖是「蘋果之鄉」,大部分都出口賺外匯了,農民們卻無享用的份兒。
地瓜是牟平的另一大特產。牟平是農業大縣,除蘋果外,還盛產地瓜和花生,兩種作物一起套種,長長的瓜蔓爬滿了綠油油的花生地,兩種作物發瘋似的比着長,一眼望去令人心都綠了。家鄉的地瓜是紅皮的,有黃心和紅心的,蒸熟了拿在手裡像要化了一樣,拿都拿不住,吃在嘴裡甜甜的、綿綿的,口感極佳。新鮮地瓜一下子吃不了,農民們便將其埋在屋子炕下面的地窖裡,用土蓋上,天冷時挖出來與玉米麵餅子在大鐵鍋裡一起蒸,是「文革」時人們的主要食物。每天吃地瓜和玉米麵餅子,胃脹得難受,今天城裡人把粗糧當成稀罕玩意,很難想像那種胃脹不消化的滋味。所以,剛從老家回到城裡,我甚至有點恨地瓜,看都不想看一眼。
「文革」期間,每年秋天我們家都會收到老家寄來的花生和地瓜乾郵包。在我童年記憶裡,秋天一定是收到花生和地瓜郵包的季節,爸爸再把小興安嶺的黑木耳和小蓁蘑寄回老家去。老爸自小在牟平村裡長大,至今還念叨山東老家人的生活艱苦。二十多年前他退休後,每年秋天都幫老家種蘋果的侄兒們在哈爾濱賣蘋果,一家家推銷,把賺得不多的錢寄返給親人,堅持了近十年,直到幹不動了。
幾年前,煙台市擴容,牟平縣成為煙台的一個新區。聽到這個消息,心情悵然若失,覺得失去了一樣東西。所以,當人問我老家何處時,我總是回答「山東牟平縣」,還不忘補充一句,那裡出產的蘋果和地瓜最甜。
或許,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說的淡淡的鄉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