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政協常委
經濟、意識形態和外交被外界解讀為「習式執政」的三大支柱。短短兩年多,習近平領導的中共執政團隊,在經濟「新常態」下力推經濟轉型升級,預示着中國經濟正發生脫胎換骨的巨變;在意識形態領域「養氣聚神」,同時以「刮骨療毒」的決心展開反腐敗鬥爭,重建「政治生態」,標誌着中共對國家大局的把控能力越來越強;在外交領域變「守勢」為「積極作為」,勾勒出「大國外交」的清晰輪廓。「三大支柱」 顯示出「習式執政」的強勢作風,標示出中國發展的走向。
當習近平兩年多前登上中國政治舞台核心位置時,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他隨和的作風、樸實的言語,曾讓外界解讀為中國已經徹底進入了「常人政治時代」。與此相對應的是,毛澤東時代被稱為「偉人政治時代」,鄧小平時代被稱為「強人政治時代」。
今天回過頭來看,人們顯然低估了這位領袖的魄力,短短兩年間,他帶領的中共執政團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在諸多領域革除積弊,開啟新篇,顯示出強勢作風。特別是在經濟、意識形態和外交上的作為,被外界解讀為「習式執政」的三大支柱,而這「三大支柱」恰恰標示出中國發展的走向。
經濟「新常態」下「強身健體」
預示中國經濟正發生脫胎換骨巨變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這就是習近平所說的「經濟新常態」。
適應經濟「新常態」,並不是無所作為,恰恰是要大有作為。突破口是改革。「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按照這一改革思路,「簡政放權」成為一大亮點。2013年至2014年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達733項,已提前兌現了本屆政府削減三分之一審批事項的承諾。改革的另一個亮點是「淡化GDP」, 繼青海、西藏等省區取消GDP考核之後,現在連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也淡化GDP。內地的各級政府具有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一旦各級政府不再把GDP增長作為首要目標,就可以騰出手來調結構,加快「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變。
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和廉價勞動力,以及對環境的巨大破壞,是中國經濟飽受詬病的地方。如果能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調整經濟結構,那麼,這種變化將是脫胎換骨的,也會使中國經濟升級轉型,邁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既「養氣聚神」又「刮骨療毒」
標誌中共把控國家大局能力越來越強
「習式執政」之初提出「不走老路,不走邪路」、「不犯顛覆性錯誤」、「堅持底線思維」。怎樣達到「三不」的目的?如何守住底線?如果說經濟領域的改革是為了「強身健體」,那麼,在利益分化、價值多元、觀念多樣的當今中國,更需要的是「養氣聚神」和「刮骨療毒」,否則「強身健體」聚集的正能量會被稀釋一空。
習「養氣聚神」的第一招,是提出「中國夢」。 在老百姓看來,毛澤東時代的「共產主義社會」過於遙遠,難以企及;鄧小平時代的「摸着石頭過河」,又讓人頗感迷茫,充滿不確定感。而以中國現在的國力和發展勢頭,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指日可待,這個「中國夢」既看得見,也摸得着,調子定得不高也不低,而且「中國夢」既是中國公民的夢,也是海外華人的夢,不分黨派、民族、區域,這個夢能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一起。
習「養氣聚神」的第二招,是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儘管當今中國的不同群體價值觀有差異,但我們需要一個代表社會發展方向和未來趨勢的價值目標,那就是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層面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層面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在精神世界裡沒有判別是非優劣的標準,是十分可怕的,很容易被別人同化、異化、矮化、奴化,最終被打垮。核心價值觀勾勒出了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長相」,讓人們有了做人做事的基本標準。
「習式執政」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刮骨療毒」。 在外界事先並不看好的情況下,中共開啟了一場鐵腕反腐鬥爭,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和空間。習近平還通過「依法治國」來再造「政治生態」。十八大以來,共有超過18萬人被處分,「一天三人落馬」的反腐節奏已成常態。反腐敗的力度超出人們想像,此舉證明了中共有自我淨化能力,贏得了全國民眾的信任和世界的尊重,無疑是非常出彩的一招。
變「守勢」為「積極作為」
勾勒「大國外交」清晰輪廓
中國外交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現在已經轉變到「習式執政」的「積極作為」。
中美關係是中國外交的重點。中國和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其關係的好壞,影響的不僅僅是中美兩國,而是涉及到諸多國家的利益,當一對關係變得「牽一髮而動全身」時,戰略思維比具體戰術更重要。習近平提出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新」就是從冷戰思維中的零和博弈轉變為相互信任。戰略互信一旦建立起來,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習主席今年9月將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相信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會有更多看點。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外交戰略上的另一個亮點。可以把它看做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延伸,但其意義不止於此,它把中國周邊的一個個「點」,用高鐵連成「帶」,繼而打造出牢不可破的「面」,在為相關國家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拓展了中國的發展空間。中國可利用自身的經濟和金融力量,擴大政治影響力和應對戰略挑戰,打破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束縛,堪稱大手筆、大文章、大舞台。此外,中國為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注入了新內涵,中拉關係也在去年習近平訪問之後,有了更實在、更牢固的項目支撐。
中國人善於下圍棋,如果把這一系列動作放在一起看,就會發現,中國外交正在變「守勢」為「積極作為」,「大國外交」的輪廓正在形成,現在做的還只是佈局和搭橋的事情,其收益將在今後十年、二十年後漸漸顯現。「習式執政」三大支柱標示中國發展走向,對整個世界都有正面的、廣泛的、可借鑒的示範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