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神鵰俠侶》有一場寫「老頑童」周伯通大鬧絕情谷,當中有句對白非常有趣。未講之前,賣個關子,先談談周伯通其人。文獻記載資料不多,生卒年不詳,他曾經資助過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因「小查詩人」的緣故而成為了名人。全真七子的活動年代,其實比《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早得多,按其「國籍」,他們都是金朝人而不是南宋人,而且大多在「射鵰英雄」郭靖出生前已逝世。年紀最輕、世壽最高的邱處機只活到《射鵰英雄傳》散場時。
閒話表過,言歸正傳。周伯通在絕情谷假扮瀟湘子,大肆搗蛋,跟谷主的大弟子交手,忽然叫道:「長鬍子老頭,你叫甚麼名字?你知道我名字,我可不知道你的,動起手來太不公平。這個眼前虧我是萬萬吃不起的。」作者還補了一句:「這幾句話似通非通。」
真的「似通非通」嗎?倒也未必,周伯通百事皆通,這話其實通得很!
偶讀董力行《明日黃花錄》的《五四運動功罪是非之研究》,有談及「筆名」這回事,其文曰:「中國自秦漢至滿清,未見著書者有用『筆名』之事。古人著書,如牽涉政治批評,因不敢得罪當道,如用『無名氏』,或用『佚名氏』。佚名者,隱遁也。不似今日,毫無原因,多數使用化名。......此事無人肯說,說則得罪多人。因鄙人研究中國文化,該事屬於文風。數十年中,無人注意。以其對文化十分重要,不得已而言之。希望正派之作者注意。凡有風格之文人,不可輕隨流俗。因化名之作,作者為誰,後人無法查考。昔年風氣所趨,習慣使用筆名,未曾注意。如是正當作品,不可、不必化名。」
生平第一次用筆名,是唸初中時在校報投稿,內容也算是涉及「校政」,不過只屬「經濟批評」,而不是「政治批評」。後來就沒有主動用筆名,「被動」用筆名都是應「編輯大老爺」的要求,雖說「要求」,實為「明令」。「爬格子動物」活在「編輯大老爺」的威權下,豈能說不?有一回是多位作者合著一書,老總說:「人人都只寫一篇,你卻兩篇,那就選一篇用筆名發表吧!」另一回是雜誌老總吩咐:「我們好歹也算受資助,每期都見潘國森的文,這樣不太好!」於是就另起了兩款筆名,再加潘國森共是三人,輪流交稿。如此也好,可以寫兩篇短文,而不必像以前僅一個潘國森寫一篇長文。
香港前輩文人多用筆名,恐怕跟數十年前的社會環境有關。那時香港的報紙壁壘分明,左右兩派對立,有人左右逢源,在不同場地便要用不同筆名。同時常見辦報經費不足,主事人要負責每天寫各類文章數千字,甚或過萬字以填滿版面。
近年互聯網興起,如果不介意沒有稿費,發表文章或寫隨筆抒情的園地很多,可以說是廣闊無垠。余也好辯,便常在網上與不相識的人交流。這樣就更能明白周伯通的名句:「這個眼前虧我是萬萬吃不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