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系統部署和「把新疆建成『審批事項最少、效率最高、服務最優』的省區之一」的目標要求,新疆發展改革委勇當深化改革「馬前卒」,主動自我革命,率先簡政放權,深化「五個服務」理念,主動適應新常態,推進新疆投資項目建設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在釋放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和活力的同時,積極注力於「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用「辛苦指數」換取百姓「幸福指數」,將發展紅利遍灑天山南北......
新疆發改委主任張春林表示,2015年將嚴格按照自治區黨委「一個引領,三管齊下」的要求狠抓工作落實,以更加扎實的作風和更加有效的工作成果,為各族群眾謀福祉,為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禮,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更大貢獻。■香港文匯報記者 應江洪、王辛鵬
簡政放權 勇當深化改革「馬前卒」
「新常態」下,轉變政府職能是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舉措,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客觀要求。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則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招。
2014年以來,新疆發改委進一步轉變職能,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行政審批,創優投資環境,在2013年的基礎上繼續下放委託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權限12項。截至目前,累計下放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權限43項,佔比達到42.2%,提前兩年完成下放審批權限35%的目標。同時,自治區本級評審項目數量同比下降了49.3%。調整出台自治區政府核准投資項目目錄由原來的34項減少至25項。
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發揮顯著作用,激發了活力、釋放了潛能,2014年新疆不僅實現了固定資產投資首破萬億元,而且投資結構更加優化,投資向產業領域的比重明顯加大,為今後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大幅壓減審批事項的同時,新疆發改委充分應用信息化手段和審批流程再造優化,在全系統建立政府服務大廳,推行「一站式」服務,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方便企業辦事。過去自治區與地、州發改委之間的紙質文件交換需要1周以上的流轉周期,現在幾秒鐘就能送達;過去領導外出時需要等回來才能簽批,現在異地就地隨時簽批,實現了「零缺位」;過去要想了解一個批件的辦理進度,需要向多個處室打電話詢問,現在隨時可以查閱辦理情況,還可以通過系統自動記錄追溯落實情況......由此,不僅實現了透明高效、精准服務,也促進了清正廉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集聚了大量的民間資本。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民間資本增強市場、社會的發展空間活力,新疆發改委充分發揮宏觀綜合經濟部門職能,通過改革和放寬准入條件,撬動民間資本,為新疆的長遠發展增添了新動力。兩年來,新疆發改委全面完成了21項牽頭負責和19項參與推進的改革任務,特別是促進產權多元化和混合所經濟發展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在能源、水利、鐵路等領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項目引入民營資本參與投資。央企與地方國企合作、國企與民企合作取得新成效。
在不斷自我革新,適應並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進程中,新疆發改委增強了「服務大局、服務發展、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服務人民」的「五個服務」理念,形成了「忠誠、清廉、團結、擔當、創新、奉獻」核心價值觀,並在工作中大力開展文明服務,倡導工作「零缺位」,實行領導幹部「AB崗」制,確保各項工作隨時不缺位、不耽擱。經常利用周末和節假時間召開會議,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在工作日服務好群眾。在全系統大力倡導服務「零拒絕」,主動與服務對象的加強溝通,上門服務,真誠、耐心幫助企業、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認真傾聽社會呼聲,通過門戶網站主任信箱、設立意見箱、政務微博等,與服務對象和群眾加強聯繫互動,最大限度地贏得了社會的理解和肯定,樹立了發展改革系統的新形象。
主動適應新常態 推動新疆投資項目落地
投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引擎。2014年新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投資增速保持在20%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9.3個百分點。全疆241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750.6億元,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從產業和能源項目看,央企投資產業和能源類重點項目達38個,2014年完成投資1091億元,佔當年全疆重點項目完成投資的29%;民營企業投資能源、產業類重點項目達71個,2014年完成投資1158億元,佔全區重點項目完成投資的31%。
圍繞建設比較完善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體制機制的目標,新疆全面深化改革在2014年拉開大幕。一年間,全疆民營經濟註冊資金增長1.4倍、稅收增長1.9倍,就業佔到八成。金融改革深入推進,貸款餘額增速持續居全國前列,存貸比由55%提高到64%。發行地方企業債券13支,合計融資146億元。新疆還在全國率先開展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成為金融業向西開放的窗口。
社會資本投資項目發展如火如荼。能源方面,民營企業煤炭產量已佔全疆的40%左右,民營企業投資風電、光伏總投資比例接近30%,民營資本投入小水電項目佔全區80%以上。哈密風電基地二期項目、新疆慶華煤炭分質綜合利用多聯產項目、新疆富蘊廣匯新能源公司喀木斯特40億立方米/年煤製天然氣項目等3個項目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的第一批引入社會資本項目中。鐵路方面,全年吸納社會資本參與鐵路建設完成投資90億元,首次超過國家(84.1億元)投資,紅柳河至淖毛湖鐵路、北屯至阿勒泰鐵路、克拉瑪依至巴克圖口岸鐵路百口泉至鐵廠溝段等地方鐵路全面開工建設。其中,紅淖鐵路被作為新疆貫徹落實國務院新36條的樣板工程在全國進行宣傳和推廣。2014年又爭取北通道將軍廟至安北段納入國家2015年吸引社會資本示範項目。這些地方鐵路的開工建設對促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完善路網結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電網建設實現跨越發展,新疆迎來高電壓輸送時代。2014年,總投資約260億元的新疆首條「疆電外送」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哈密-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線路正式投運送電,全年實現外送電量129.6億千瓦時,實現了新疆電力資源全面參與全國電力平衡,有力地促進了新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該工程配套建設火電項目528萬千瓦(不含兵團),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截止2014年12月底累計完成投資144億元。配套建設風電項目800萬千瓦、光伏項目125萬千瓦,項目總投資750億元。預計2015年所有風光電項目將全部建成投產參與「風光火打捆」外送試驗。
全面加快750千伏主網架建設,已形成伊寧-烏蘇-鳳凰-烏北-吐魯番-巴音郭楞-庫車和哈密-吐魯番的750千伏「Y」字形網架,以及新疆和西北電網750千伏四回路雙通道(哈密-敦煌、哈密-沙洲-魚卡-柴達木)聯網,新疆電網送電可靠性和送電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截止2014年底,全疆750千伏電網線路累計建成3939公里,比2013年新增663公里。
產業結構調整是新疆近年來經濟最大的亮點。2014年,新疆發改委堅持就業第一,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爭取國家支持新疆「三城七園一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全年落實中央預算內資金2.93億元。引進浙江雅戈爾、安徽華茂等40餘家全國紡織500強企業落戶,形成了包括棉紡、毛紡、麻紡、化纖、針織、絲綢六大門類的產業體系。
裝備製造業方面,目前新疆已經在特變電設備、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汽車等領域形成了很好的優勢企業載體,建成了面向中亞五國的特變超高壓出口基地,初步形成了烏昌新能源、輸變電產業集聚區,烏魯木齊、哈密風電裝備產業集聚區,烏魯木齊汽車生產集聚區,烏昌、伊犁等化工裝備集聚區,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在深入推進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方面,新疆發改委積極引導企業特別是內地企業在新疆建設高水平工業園區、高技術產業園區和物流中心。利用電價、氣候等優勢,推進以雲計算為中心的信息化產業發展。已爭取國家將烏魯木齊雲計算產業園建設項目、克拉瑪依雲計算產業園建設項目列入2014年國家重大工程。其中克拉瑪依雲計算產業園已入駐企業達30家,中國航天集團西部衛星通訊網基地、新疆億贊普科技有限公司等大企業、華為雲服務數據中心、自治區重要系統災備中心等項目落戶園區,產業集聚效益不斷顯現。
新疆地處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地緣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為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新疆發改委正在研究起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商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將進一步下放項目核准權限,簡化項目核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今後還將採用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繼續加大外商投資的支持力度。
注力「訪惠聚」 用「辛苦指數」換取百姓「幸福指數」
「天下之重,民生為重;天下之大,民生為大」。
2014年,為期3年的新疆20萬幹部下基層「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正式拉開大幕。新疆發改委亦本着「精兵強將下基層、好人好馬上一線」的原則,領導帶頭、以身作則,選派首批90名機關幹部職工深入喀什地區英吉沙縣托普魯克、薩罕兩鄉12個村開展「訪惠聚」活動。
腳下沾滿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出多少真情。過去的300多個日日夜夜,新疆發改委的12個住村工作組幹部時刻奔忙在主動作為、真心實意訪民情的路上;在鄉村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住村工作組真抓實幹、全力以赴惠民生的火熱場景;無論是住村廳級領導還是普通幹部,都在順應群眾的所思所盼,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村民的「滿意指數」。住村工作組積極入戶走訪「四老人員」、慰問宗教人士和特困戶、貧困戶、低保戶、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並發放服務連心卡、記錄民情日記和工作日志、走到田間地頭與群眾一起勞動,參加婚禮、乃孜兒,與群眾嘮家常、走親戚、交朋友,一起跳麥西來甫,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了解群眾所想所盼、實實在在解決群眾的困難。
截至目前,各工作組累計走訪慰問1518戶,贈送衣物、生活用品等慰問品折資34.8萬元。每名工作組成員都與3-5戶大學生家庭、特困戶、「8090」青年家庭等群體交朋友、認親戚,資助在校中學生、新入學的大學生,一年間累計資助在校中學生、新入學大學生94名。
工作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村民普及農播、計劃生育等知識,介紹惠民政策,與村委會共同組建籃球、排球隊,組織婦女拔河比賽等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文體活動,鼓勵引導婦女同志和80、90後青年走出家門,接觸社會。雙語幹部幫助村民示範傳統民族服飾着裝規範,通過破除村民迷信思想,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意識,引導群眾實現「由內到外」的轉變:留大鬍鬚的人明顯減少,姑娘們脫去了「蒙面罩袍」,換上了漂亮的民族服飾,廣場的音樂聲響起來了,集體舞「小蘋果」跳起來了,人們的笑臉多了,各族群眾嚮往幸福生活的願望更強烈了。工作組與群眾的心更貼近了,杏子熟了、苜蓿包子烤好了、餛飩煮熟了,都要給工作組送來,越來越多的村民把工作組當作自家人看,向工作組敞開了心扉、打開了話匣子,說起了悄悄話。
一年間,工作組先後幫助村兩委班子解決了農民收入低、缺資金、缺技術的現狀和道路難行、吃自來水難、人畜混居、鮮杏烘乾、防滲渠維修、文化娛樂缺場所等問題。通過幫農民測算分析主要農產品的成本收益情況,引導村民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對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缺乏其它致富門路的貧困農戶,工作組培養致富能手、帶頭人等,積極引導貧困家庭勞力走出去就業,並加強在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持,幫助他們拓寬致富門路。
工作組積極向委裡上報水利設施、交通道路等項目,一年間共實施建設項目53個,已完工28個,落實資金3927萬元。實施道路硬化、新建群眾活動中心、配備體育器材、新建太陽能路燈、落實防滲渠改造等,組織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送節目、送知識下鄉,得到了基層幹部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好評,最大限度的爭取和凝聚了人心,築牢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
全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
2014年5月召開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中發〔2014〕5號文件明確提出打造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將「一帶一路」列為國家重點實施的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之首。中央正式印發的「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亦明確提出「要發揮新疆獨特區位優勢和我國向西開放重要窗口的作用,深化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在具體措施上,提出要打造新亞歐大陸橋的經濟走廊和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
為紮實推進核心區建設各項工作,新疆發改委先後起草並提請出台了《關於推進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推進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確了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內涵和總體思路,成立了自治區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自治區發改委,負責日常工作,為核心區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
新疆發改委主任張春林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新疆將以中亞、南亞各國為重點方向,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由易到難、由近及遠,以點帶線、由線到面,扎實開展經貿合作,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腳踏實地,抓住關鍵的標誌性工程,力爭儘早開花結果。一要盡快啟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五大中心」和「十大產業集聚區」的規劃編制,為核心區建設做好頂層設計。二要加強道路的互聯互通建設,在發揮和進一步提升中通道功能的同時,加快南北兩條關鍵通道建設,形成向南環繞塔里木盆地、向北環繞准格爾盆地連接南北疆主要城市的交通網絡。三要加快建設國家確定的「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和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着重抓好能源通道建設。四要加強信息通道建設,重點推進亞歐信息高速公路和國內傳輸通道、烏魯木齊區域性國際出入口局建設。五要盡快建設和形成面向周邊國家和國內的現代商貿物流網絡,在烏魯木齊、喀什、庫爾勒、伊寧等地建設區域性國際商貿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發展適應國際採購、國際中轉、國際配送要求的國際物流。六要以現有醫療機構為基礎,先行在自治區級重點醫療及特色醫療機構設立國際診療服務中心,積極開展面向周邊國家的醫療衛生和健康保健養生服務。七要啟動實施一批對核心區建設有共識、有基礎、影響力大、帶動性強,對全域具有引領作用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項目。八要通過中國-亞歐博覽會、喀什?中亞南亞商品交易會等平台,加強開展與周邊國家多層次的務實合作交流活動。九要加快烏魯木齊陸路港建設,啟動實施新疆絲綢之路西行國際貨運班列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整合西行班列資源;完善烏魯木齊陸路港信息服務平台,為跨境電子商務提供有力支持。
95%以上援疆資金「下基層」
懷着一顆顆火熱的心,肩負光榮的使命,19個援疆省市在2014年繼續溫暖着天山南北,全年實施住房、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等援疆項目1106個,資金到疆110.1億元,其中,95%以上的援疆資金安排到基層。一大批援疆項目建成使用,使各族群眾享受到了「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14年,19個援疆省市安排教育援助資金16.3億元,支持受援地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水平,有效推動了受援地基礎教育條件全面改善,雙語教育深入實施;安排援助資金4億元,重點支持職業培訓基地建設,實施就業技能培訓項目,幫助受援地勞動力提高就業能力。
求醫問藥、文化娛樂與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關係着百姓的幸福指數。19個援疆省市安排援助資金15.1億元,基本做到每個地州、縣市有一座綜合性醫院,一座社會福利院和若干形式各異的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各族群眾,特別是南疆四地州群眾的文化活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群眾就醫得到了極大便利。
自治區與各援疆省市還以產業援疆為抓手推動群眾就業,促成了一批投資規模大、對經濟支撐能力強的項目落地,2014年落實經濟合作項目2202個,到位資金2282.95億元,增長16.3%。山東省援疆項目-山東鋼鐵集團一期百萬噸項目建成投產後,帶動了疏勒縣和英吉沙縣3500多群眾就業。廣東省最大的「產業援疆」項目-「廣州新城」自開工起,所有勞工從當地聘用,創造了5000多個就業崗位,廣州新城一期開業後,已吸納當地就業1500多人。天津市援疆項目「援助和田地區東三縣萬副地毯架工程」實際解決5萬多人靈活就業,銷售收入超3000萬元,不僅帶動了和田地區手工業發展,還帶動了農業、畜牧業、旅遊業等多產業的推進。
19個援疆省市還根據受援地實際需求,額外增加資金、捐贈物資折合人民幣共計11.3億元,幫助受援地在援疆省市設立新疆特色產品銷售點,組織內地與新疆群眾開展了「萬人遊新疆」、「雙結雙促」、「1+1」互助、民族團結「手拉手」活動以及文藝演出等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增進了新疆和內地之間的互相了解和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