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中共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中國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中國「最綠省份」的福建,成為國務院確定的中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福建省委書記尤權曾表示,福建的水、大氣、生態環境指標一直保持全優,森林覆蓋率多年位居全國首位,23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或超過國家二級標準,12條主要水系水質狀況優良,「清新福建」成為金字招牌。■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建忠、翁舒昕
早在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十多年來,福建生態環境質量及林業發展保持全國前列。點數福建林業發展的最新數據:森林覆蓋率高達65.95%,森林蓄積量達6.08億立方米。可以看到,福建林業已頗令人自豪地提前完成了「十二五」森林資源「雙增」目標。
去年3月10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這是中央支持福建發展、含金量極高的政策舉措。
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正在福建全面推進。福建省委書記尤權指出,要貫徹落實好意見,深入研究如何把潛在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加快福建發展,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福建省長蘇樹林說,福建有兩張特色「牌」-- 一張是對台,一張是生態,「這兩張牌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相互發展,福建把這兩張牌打好,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意見並且提出了25條政策措施,支持福建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這是2009年國務院支持海西建設若干意見後國家新一輪集中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福建發展,其對福建經濟的特色具有極其利好的一面。尤其受到關注的是,良好的生態環境,使福建產生了獨特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綠色機制:福建全力先行
2013年,福建省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福建深化林改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林業發展的活力獲得再一次激發。
營造綠色機制,福建亮點頻頻:福建曾率先在全國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率先啟動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創造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去年,福建省取消對34個縣市的GDP指標考核,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十二五」期間,福建每年都對各地的森林資源雙增指標進行考核。而當下福建建設中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其終極意義是在於體制與機制上的先行先試。尤權曾就此表示,「實現創建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目標,我們不僅要在生態環境質量上繼續保持全國前列,而且要在生態保護體制機制上探索出一條有借鑒意義的新路子。」
可以看到,福建今年將確保在生態福建建設的體制改革有突破,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考核評價機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探索生態資本市場化運作,研究開展碳匯交易、排污權交易以及綠色信貸等試點,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此外,今年福建省「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今年福建將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建設和保護,劃定生態功能紅線;持續推進「四綠」工程,完成植樹造林150萬畝;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試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林業發展謀篇生態文明新局,正為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突破壘實更深的根基。
綠色擔當:「綠色擴張」求質
不容忽視的是,林業作為福建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主體,一直發揮着主力軍作用。高覆蓋率和厚實的森林蓄積量,便是一個見證。令人關注的是,近年,福建林業的發展,正由求量向量質並求轉變。
據福建省林業廳介紹,2014年,按照「山上抓提升,山下抓延伸」的思路,持續推進造林綠化美化。全省共完成造林綠化總面積163.9萬畝、佔總任務130萬畝的126%;2010年,福建省啟動「四綠」(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工程建設,開展多樹種造林,加大林分結構調整和一重山改造。5年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1個、省級森林城市(縣城)25個、綠色開發區121個、綠色校園1419個、綠色鄉鎮429個、綠色村莊5912個,綠色通道新增綠化里程2.19萬公里。
另外,福建已建設自然保護區86處(國家級14處、省級19處,市縣級53處),國家森林公園157個(國家級30個、省級127個),有效保護了生態安全和物種多樣性。其中,「雙世遺」武夷山具有世界同緯度帶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系統,以「世界生物之窗」聞名於世。
為加強森林資源的科學管理,減少資源損失,從去年開始,福建已部署用3年時間完成全省約45萬畝山腳田邊生物防火林帶建設,並啟動重點生態區位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的防禦工作。
有質量的「綠色擴張」,正成為福建發展生態林業的新訴求。
綠色發展:加碼「百姓富」
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特色富民產業發展迅猛,成為福建省林業發展的一大特徵。
竹業、油茶、花卉等現代林業方興日盛,以及林下經濟的蓬勃發展,「興林富民」為福建的綠色擴張提供了持續前行的動能。最新數據顯示,福建共新擴建現代林業重點項目174個,落實投資資金近6億元(人民幣,下同),建立示範基地18.3萬畝。
目前,福建規模以上林業企業達234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共186家,上市涉林企業22家。此外,林農憑靠的林下經濟亦得到長足發展,省財政繼2013年安排5000萬資金補助後,2014年繼續加碼,又安排7000萬元用於林下經濟示範項目上。
還可以看到,林權改革使得農民獲得了自己的山林,而林下經濟的發展,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統計數據顯示,福建全省農民人均涉林收入已佔到30%,一些農戶的林業收入更佔到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不砍樹,也能富」已漸成趨勢。
林業產業、林下經濟的不斷壯大,為「百姓富」營造了產業氛圍。31件「中國馳名商標」標示着產業品牌化運作日趨成熟,而去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3971.4億元、比增10%,則見到了整個林業富民的盤面。
發展民生林業,正成為實現百姓美好生活的新嚮往。
濕地保護 助力綠色轉型
位於福建省長樂市北部的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氣候暖熱濕潤,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潮間淤泥海灘、潮間沙石海灘、潮間鹽水沼澤等7種濕地型,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紅樹林3種植被型,14個群系。這裡隨處可見成群結對的鳥兒在天空翱翔,據說每年有超過5萬隻的水鳥在此遷徙停歇。
美麗的閩江河口濕地只是福建濕地的一個縮影。福建省濕地類型多樣,濕地資源豐富。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5類21型,濕地總面積87.1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7%。目前全省規劃建設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30處,有國家級濕地公園5處;三都灣、福清灣、泉州灣、深滬灣、九龍江河口、東山灣等6處濕地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已累計種植紅樹林320公頃,有效保護濕地面積14.7萬公頃。
「把改善生態改善民生作為濕地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弘揚『保護濕地、生態惠民』的理念,發揮濕地在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中的多種作用,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濕地保護成果。」福建省林業廳負責人如是詮釋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近年來,福建省積極推進濕地保護的立法、規劃、資源調查監測、研究工作,並通過漳江口自然保護區、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等視窗,不斷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形成,部分重要區域濕地生態系統狀況明顯改善。
福建省濕地保護工作正在進入快車道。據悉,2014年9月,《福建省濕地保護條例(草案)》經省政府第28次常委會議通過;今年,福建省人大將審議《福建省濕地保護條例(草案)》,建立濕地生態紅線管控制度,並將報請福建省政府發佈《福建省濕地保護名錄》。
科研創新 引領林業發展
近年來,福建省林業科技工作緊緊圍繞林業發展大局,堅持「強化創新、重點突破、優化配置、支撐發展」的方針,在科學研究、科技推廣、標準化體系、能力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2007年以來,全省共有125項林業科技成果獲得省級以上科學技術進步獎、優秀新產品獎、標準貢獻獎,551個品種通過省級林木良種審定。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07年的48%提高到了現在的55%。
福建圍繞林木良種選育、生態建設、森林資源培育、木竹加工利用等關鍵技術,每年實施省級以上科研項目100多個,取得了一批新成果。特別是連續實施了4期林木種苗科技攻關,林木良種使用率達85%。中央及省級財政投入1億多元,推廣了300多個「五新」項目,有力促進了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加快了技術成果轉化。
福建省一直把林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和林產質量量監督工作作為提升林業建設質量的關鍵措施。截至目前,共有4個企業獲得全國林業標準化示範企業稱號,全省累計新建林業標準化示範區(縣、項目)17個,其中國家級11個、省級6個,示範基地面積5.5萬多畝,有效發揮了典型示範作用。全省林業行業共獲得6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10個森林經營單位通過森林可持續經營認證、100多家企業通過林產品產銷監管鏈認證。
圍繞現代林業建設目標,為適應林業發展新常態,福建省林業部門已明確了下一步科技工作目標: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力爭到2020年林業科技貢獻率達60%、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5%。全省計劃創建20個林業科技興林示範縣、100個科技示範基地、1000個科技示範村、10000個科技示範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