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學聯早前改組,由前學聯常委羅冠聰以37票「高票」當選秘書長。一個專上學界組織的最高話事人,竟然僅以37票當選,反映學聯選舉完全是「小圈子」中的「小圈子」,根本缺乏代表性。諷刺的是,羅冠聰昨日更指學聯將維持現時的投票制度,因為由學生普選,其認受性會過大,或會矮化院校代表,出現一人濫權云云。這種謬論與反對派的反普選「理由」何其相似!反對派要否決普選的主因,就是知道普選之後行政長官得票隨時高達數百萬張,遠遠高過反對派議員,擔心會被矮化、邊緣化,所以不惜否決政改。兩者在本質上都是一樣,都是為了一己政治私利,為了保持現時的政治地位和光環,不惜扼殺普選。這樣的人竟敢自稱「民主派」,還要戴上「民主光環」,本身就是對民主的最大諷刺。
學聯在「佔領」行動中一直以大專學生的代表自居,但實際上學聯秘書長卻非由所有學生一人一票選出來,而是由各大學的代表以「間選」方式選出,而由於過去大學的學生會往往乏人問津,學生會自動當選的情況比比皆是,導致由「小圈子中的小圈子」產生的學聯秘書長,其認受性也受到外界廣泛質疑。早前,學聯進行了「佔領」行動後的一次改選,不出外界預期,由前秘書長周永康等人支持的羅冠聰成功以37票擊敗另一名「本土派」對手司徒子朗,當選新一屆學聯秘書長。參選副秘書長的學聯前常委王瀚樑及中大學聯代表團前成員黃嘉輝,同獲46票過半數信任票,雙雙成為新任副秘書長。小圈子選出的學聯領導層,認受性可想而知。
學聯抗拒普選理據荒謬
事後,社會輿論大力批評學聯的「小圈子投票」,與其一直提倡的所謂「真普選」背道而馳,羅冠聰在參選時也承諾會改善學聯體制云云。但昨日羅冠聰卻反口繼續為學聯的「小圈子投票」辯護,對於外界提到應普選秘書長,他竟指學聯經商討後,決定維持聯會制選舉,以確保院校自主。因現時秘書長無投票權,倘日後由學生普選,其認受性會過大,或出現一人濫權的情況云云。羅冠聰的說法不但反映其人不學無術,邏輯混亂,更暴露了學聯的所謂民主,原來就是反對一人一票普選,寧願維持「小圈子投票」,這種「民主」謬論令人譁然。
學聯提出的所謂「真普選」,既要一人一票選行政長官,又要一人一票「公民提名」。但在學聯領導層選舉中,不但沒有一人一票提名,而且連一人一票選舉秘書長都不可以,甚至連討論檢討都不能。羅冠聰所謂秘書長認受性增強,將會矮化院校、造成一人濫權的說法,完全是一派胡言。然則,難道秘書長認受性愈低愈有利於院校自主?這樣不如將秘書長改為委任好了。這種反民主的說法,真正原因不過是為確保學聯的領導層由他們「圍內人」永遠控制,就如周永康「傳位」予羅冠聰一樣。所以,一人一票選秘書長絕對不可行,否則以羅冠聰的水平,怎可能如現在般「高票」當選?所以,學聯領導層反秘書長普選不過是為了自身利益着想。至於民主原則,不過是他們的口號罷了。
對普選只是葉公好龍
事實上,學聯在普選上雙重標準,虛偽投機的表現,與反對派的行徑是如出一轍。反對派堅決要拉倒普選,寧願要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選舉,說明他們所謂爭取「民主」、「真普選」完全是假的,要脅聯署扼殺普選,說明所謂「民主派」實為「民誅派」。反對派為甚麼要「誅殺」香港的民主進程?原因是一直以來,反對派議員動輒攻擊行政長官只是1200人選舉委員會「小圈子」選舉產生的,自詡自己得到的選票比行政長官多,因此比行政長官有更多的民意授權和認受性云云。他們這樣說,當然是蓄意抹殺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行政長官有廣泛的民意授權和認受性,但卻有一定的欺騙性。一人一票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行政長官得票隨時會高達數百萬張,選票比任何立法會內的議員都高,行政長官擁有更高的認受性,能夠更有效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反對派再不能挾所謂的「選票優勢」去阻礙和打擊行政長官依法施政。反對派如果繼續搞對抗,根本就沒有政治空間,所以才乾脆一拍兩散。
另一方面,反對派自稱為「民主派」,將「爭取普選」作為搶佔道德高地、撈取政治資本和進行政治抗爭的幌子。一旦普選實現,他們就會頓失道德高地,其政治抗爭的幌子也就不易迷惑人。因此,反對派才不惜否決政改,剝奪500萬選民的投票權利。
學聯與反對派的反普選論如出一轍,說明他們都並非真心誠意促成普選,而是不斷打自己的政治算盤,擔心普選後會影響自身地位。他們重視自身的權位多於香港民主前途,他們平日裡將「爭取普選」的口號高唱入雲,但對普選是「葉公好龍」,在普選唾手可得之時卻要千方百計破壞扼殺。這樣的人竟敢自稱「民主派」,還要戴上「民主光環」,本身就是對民主的最大諷刺。
早前全體27名反對派議員發表聯署聲明,重申「否決任何根據8.31決定框架制定的政改方案」。在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即將來港與反對派議員會面前夕,在政改方案能否成功通過的關鍵時刻,反對派卻重申綑綁否決政改,說明了他們完全沒有對話誠意,也反映他們沒有通過政改的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