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綠在沙田」是最先建成的「綠在區區」項目,預計可於今年中正式投入服務。羅繼盛 攝
環境局於2013提出先在5區設立「社區環保站」(後稱「綠在區區」),其後進一步推廣至全港18區,當中「綠在沙田」已於今年初完工,並已進入試營運階段。為一洗公眾誤以為是「垃圾站」,建築署將10多個貨櫃「大變身」,再配合竹等富本地特色的設計,誓要將「綠在沙田」變成煥然一新的公共空間。
「綠在沙田」位於沙田安平街及安心街交界,佔地約1,600平方米,前身為臨時停車場,附近工廈林立,又接近油站,在社區內屬邊緣地區。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溫灼均日前表示,設計時一直有反思項目在社區所扮演的角色,期望「綠在沙田」可成為社區一部分,並融入本地文化,打造成區內活力的焦點。
14個舊櫃「拆骨」融本港特色
「綠在沙田」重用了14個舊貨櫃,但非一般的堆疊,而是貨櫃猶如「變形金剛」大幅度改裝,部分被削去整個表面,部分更只剩支架。「綠在沙田」亦融入不少中國建築及本港特色,以中庭花園作為參考,並配以大簷篷,同時使用大量的竹拼成屏風,用作阻擋陽光和熱能。辦公室的樓底亦特意增高,以增加空氣對流的效果,避免使用空調。
「綠在沙田」的中央則放置一棵桃花,再配以竹等形成走廊,以劃分教育中心和回收中心。大門亦有一個類似垃圾槽的金屬筒,裡面種有竹,當晚上着燈時,就反射出竹的影像,效果猶如走馬燈。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黎耀基表示,一般人談起回收工作都會聯想到垃圾站,但若做到乾淨回收,回收工作可在社區甚至家中進行。他期望透過今次「綠在沙田」,可讓社區重新認識回收工作。
剛接收場地的營運機構、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服務總監周淑琼則表示,自農曆新年前已與物業管理公司合作回收舊電器及電腦,在區內6個屋苑停車場與保安處設置回收點,再由他們用回收車定時收集,了解走線及收集數量,並熟習物流程序等。
周淑琼補充,現時區內已接洽的屋苑數目亦增至11個,並於未來擴至更多學校、私人屋苑及公屋,未來亦會探討增加玻璃樽回收,即場作分類,並重用作進行工作坊等教育工作,預計「綠在沙田」可於今年中正式投入運作。 ■記者 羅繼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