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樹根 立法會議員
小販行業在香港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上世紀中期大量內地移民湧港,不少人過着貧困的生活;一些失業的市民於是變身小販,售賣熟食、衣服和雜貨等,或者運用一門手藝及技術,在街上替人補鑊、修理熱水壺、補鞋、打造白鐵器皿、磨刀、線面等。在物質十分缺乏的昔日社會,基層市民對於這些提供價廉物美貨品的小販需求甚殷,因而造就了繁盛的街頭商販經濟,為基層市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和廉價生活用品。
時移世易,今天小販行業在香港日漸式微,尤其是上述那些懷舊的手藝行業,隨着需求減少,幾近絕跡街頭,有市民於是提出希望保育這些有本土特色的小販。就此,政府最近在立法會專責檢討小販政策的小組委員會上提出,建議向某些從事夕陽手藝行業的無牌小販重新發牌,以達至保育的目的。但筆者認為,一刀切透過重新發牌,把一些市場需求極微的小販重置於社區街道,根本難以達至保育目標。
根據政府向立法會提出的建議,會跟進向具有懷舊本土文化特色的無牌街頭工匠,例如補鞋匠、鐘錶匠、磨刀匠、線面師等發牌,以保育這些夕陽行業。但筆者認為,政府不應把保育夕陽行業與小販管理政策混為一談,否則只會造成張冠李戴的笑話。無可否認,某些如補鞋、補鑊、修理鐘錶、線面、打白鐵等攤檔小販,極具香港特色。但時移世易,隨着需求日減,這些夕陽行業已經變得式微,很少市民會再去光顧。因此,為了保育式微行業而重新發牌,讓他們在社區上繼續經營,根本就不符商業效益,更衍生街道管理的難題。
對於這些具本土懷舊特色的夕陽行業攤販,政府不應用一般的小販管理角度去處理,反而應該以推動旅遊業的角度去看待。例如在一些旅客觀光熱點建立市集,安排打鐵、補鞋、磨刀、線面等小販在內經營,把它包裝成旅遊節目,讓旅客感受昔日香港街頭文化,更為合適。
此外,曾俊華司長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要引入外國的「美食車」,有關建議極具創意,但實行起來卻有不少政策細節需要兼顧︰例如是否需要重新簽發流動熟食牌照、美食車只可固定地點經營還是容許流動經營、車輛的設計需否統一化、如何符合道路安全、如何變身更本土化等。另外,若當局只允許發出流動熟食牌照給美食車,卻又不批准傳統的中式木頭車小販經營流動熟食,是否有「大細超」之嫌?上述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當局必須仔細研究。
筆者認為,與其考慮引入所謂美食車,不如率先考慮向避風塘停泊的漁船重發休漁期載客牌和海上熟食牌,使「避風塘美食」重現香江,讓港人重拾昔日回憶,也可成為外國遊客景點,最重要是在船上營業並不會影響陸上居民,可謂一舉數得,期望當局能夠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