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子珍
港大「捐款門」事件的始作俑者戴耀廷,日前在《信報》撰文評論審核報告,指「在部分建制派的校委會委員的壓力下,校委會原先是拒絕接受審核報告的結論,並在沒有事先的規定下,把審委會已提交的報告說成是「中期報告」,並要求審委會再提交一份終期報告。但在審委會的委員拒絕再交終期報告下,校委會終接受審委會原先的那份「捐款報告」;並聲稱,「大部分審委會委員都是獨立的專業人士,他們並沒有在政治壓力下改變原先的專業決定」。戴耀廷並非校委會成員,沒有參與會議,如何知道有「建制派的校委會委員」施壓?他在沒有證據之下肆意誣衊校委會委員的專業操守,已經屬於誹謗。更重要的是,就算有校委會委員要求繼續追查事件,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社會輿論都不滿審核報告只問規程不問責任,「捐款門」還有大量疑問有待釐清,豈能輕率結案?戴耀廷故意將校委會與審核委員會置於對立面,更對校委會委員作出種種不符事實的抨擊,恰好說明他心中有鬼,擔心罪證被揭發出來,不但自身教席不保,也「拖累」了陳文敏的副校長「青雲路」。
港大校務委員會日前開會,討論審核委員會報告。據傳媒透露,審核委員會主席黃啟民堅持不願再提交最後報告,校委會最後只要求審委會對報告作進一步申述。校委會主席梁智鴻表示,委員一致多謝和接受報告,但報告仍有細節要進一步申述。審核委員會拒絕再提交報告,無疑令戴耀廷及陳文敏大為鼓舞。在上次校委會會議上,委員將審核報告定為「中期報告」,原因是報告只是在規程問題上着墨,僅「確認」戴、陳兩人在「捐款門」事件中負有責任,但沒有提出任何追究或處分。這當然是一個未完成的報告。為此,校委會才希望審核委員會繼續徹查事件,並再提供「終期報告」。
審核報告不問責不處分難令人滿意
現在,審核委員會表示不願意再提交報告,一個客觀效果就是放生了「捐款門」始作俑者戴耀廷以及違規收取捐款的陳文敏。審核報告沒有提出任何處分,意味兩人儘管違反了大學的捐款規定、違反了大學的聘用程序,甚至有「學術造假」之嫌,但最終都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戴耀廷的高薪厚職得以保存,陳文敏更有機會升任港大副校長一職,怎不令兩人喜出望外?於是,戴耀廷才會在文章中高度評價審核委員會「展示香港公民社會擁有充分的自主及獨立判斷能力」。
審核委員會的報告是否公道,是否有道理,相信社會各界自有公論。但戴耀廷身為「待查之身」,是「捐款門」的始作俑者,卻不斷作出各種不符事實的評論,意圖干預調查並向校委會施壓,盡顯其作賊心虛。在校委會將審核報告定為「中期報告」後,戴耀廷隨即在facebook回應指,看不到有甚麼理由這報告只是「中期報告」。他說,委員會對涉事者的查詢已經相當廣泛,相信所有人都已給予詳盡回應。他更指「給人印象是在刻意拖延事件,也看不見有甚麼程序公義或其他理由,不能在此階段公布中期報告」。及後他更撰文對校委會委員猛烈抨擊,指「在部分建制派的校委會委員的壓力下,校委會原先是拒絕接受審核報告的結論,並在沒有事先的規定下,把審委會已提交的報告說成是『中期報告』,並要求審委會再提交一份終期報告。」
戴耀廷的指責極為嚴重,直指有所謂建制派校委會委員向校委會施壓,這是對委員專業操守的冒犯。首先,戴耀廷提出的指控並沒有任何證據,只是將《明報》的所謂消息人士照搬一次,就將「罪名」加在建制派委員身上。戴耀廷是法律系副教授,指控他人為甚麼完全不講證據?他在沒有證據之下含沙射影、含血噴人,已經涉及到誹謗行為。校委會作為港大最高權力機構,豈能任由戴耀廷肆意誣衊?
誹謗教委會委員理當追究
事實上,「捐款門」的審核報告明顯難令人滿意。整份報告並無指明戴耀廷和陳文敏要為事件負責或接受處分,只是圍繞所謂規程問題打轉。對於「捐款門」的核心,包括戴耀廷違規轉交匿名捐款,陳文敏身為法律學院院長知法犯法收取來歷不明捐款,戴耀廷以捐款聘請政黨中人負責「佔中民調」違反港大聘用守則以及鍾庭耀涉嫌收錢做民調等,報告一律不聞不問。花了這麼多時間調查,最終卻只是在已知的事實上兜圈,只是調查戴耀廷使用捐款的程序是否符合港大規程。但事實已經很清楚,戴耀廷、陳文敏當然是違反了規程,因為按照規定,大學不能接受匿名捐款,但他們卻以「層層漂白」的方式轉移這筆「佔中」捐款,自然是違規。調查報告的重點應是進一步追查「捐款門」內情,追究及處分涉案者,才是調查的真正目的。
但整份報告卻故意避重就輕,才令校委會委員要求提交「終期報告」,這個合情合理的要求,卻被戴耀廷說成了別有用心的政治施壓,「不符程序公義」。難道要校委會委員對調查報告照單全收,不跟進不追究,甘當「橡皮圖章」才是「自主及獨立判斷」?
戴耀廷對校委會委員會的無理抨擊,不過暴露其心中有鬼。他企圖誣衊委員,藉此向校委會施壓,迫使校委會對他及陳文敏輕輕放下。如果戴耀廷「清者自清」,怎會害怕調查?他的氣急敗壞,不過說明他心中有鬼,擔心罪證被揭發出來,不但自身教席不保,也「拖累」了陳文敏的副校長「青雲路」。「捐款門」不但是港大教政,更關係本港大學聲譽,絕不能不了了之。就算審核委員會拒絕調查,校委會也應繼續追查,甚至教育局、立法會和廉政公署也應介入,務求將大學內的種種污垢暴露於陽光下,更不能讓「只搞政治不搞學術」的人竊據高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