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重建出發點是好的,把破舊的市區重建,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社區設施及改善區內市民的生活水平。即然舊區重建是一個那麼好的計劃,卻往往得不到市民的支持呢?
首先,很多市民指出舊區重建會使區內失去人情味。在舊區如深水埗和觀塘,到處都是街坊小店,士多、茶餐廳和小型麵包店都在該區屹立十多年甚至數十年,與街坊建立深厚的感情。但市區重建後這些小店往往難以生存,大部分都會被大商場及連鎖集團所取替,這使區內市民感到難以適從。
同時,有商舖為配合發展而被迫結業,而有些人亦需要另找居所,但是他們所得賠償卻不足夠。因此有人會認為舊區重建是對小商店、小業主的「逼害」。他們所得的賠償金無法使他們在其他區內開舖置業,他們便是市區重建的一大苦主。
既然市區重建帶來如此多問題,那麼為什麼還要繼續進行呢?
舊區通常都會出現資源被浪費、危樓及環境保育等問題,因此舊區重建本身就是「以人為本」,以改善區內市民生活水平為大前提的社區項目,但是在進行的過程中往往會面對很多難題,包括重建成本、市民意見及文化保育等問題。無可否認,把社區都市化能達到最高的成本效益,但引來的問題卻往往是政府最難解決的,例如人情味的流失、大財團壟斷等。而當中的經濟效益又是否值得我們去犧牲呢?這個問題便交由同學去定奪。
但值得思考的是文化與經濟是否難以並存呢?如果同學有打開過關於香港的旅遊書,定會發現當中十有八九介紹的餐廳都是港式冰室和茶餐廳,旅遊景點都是在舊區尋寶。那麼政府和香港市民又應該如何利用這些香港的特點呢?如果遊客要吃高級西餐廳,不一定要來香港,但要感受最地道的香港味,卻在唐人街找不到。《桃姐》、《歲月神偷》這類香港電影不就使香港某些平日無人問津的街道成為旅遊拍照的景點嗎?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本。到底舊區重建的目的何在?誰人又有資格發聲呢?其他國家或地區又如何平衡文化和經濟呢?這些問題皆值得同學深思。 ■陳潔珊文憑試通識科5**狀元、 科大商學院三年級生
延伸閱讀:
1. 《加快市區重建 解決劏房問題》, 香港文匯報,2013年9月10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9/10/PL1309100006.htm
2. 《貧窮指標:二零一一年的最新情況》,勞工及福利局網站,http://www.lwb.gov.hk/chi/other_info/PovertyIndicators_2011_chi.pdf
3. 《黃舒楣:市區重建改寫了家》,評台網站,http://www.pentoy.hk/時事/mpforum2013/2015/01/05/黃舒楣市區重建改寫了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