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傳承原汁原味的碧螺春古法炒製工藝被嚴介龍視為自己的責任。 彭斌 攝
江蘇蘇州東山鎮洞庭山,小橋流水、遍山茶園、輕盈的採茶女散落其間,帶着盈盈笑意摘下最嫩的芽頭,真是一派江南採茶好風光。鏡頭一轉,炒茶師的雙掌在熱鍋中翻、炒、抖、散,身法手法婉轉如意,處處暗合太極精要,終於,4斤鮮葉炒製成了1斤成品碧螺春......這是名為《嚇煞人香碧螺春古法炒製工藝》微電影中的鏡頭,製作這部微電影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碧螺春古法炒製工藝」代表性傳承人、蘇州東山鎮茶葉協會會長嚴介龍。「做這部微電影,就是要讓更多人了解、學習碧螺春古法炒製技藝,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更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嚴介龍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勇、彭斌 蘇州報道
碧螺春,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也叫心血茶,蘇州當地人稱為「嚇煞人香」,因康熙賜名而享譽海內外,以蘇州洞庭山所產最為正宗。「碧螺春古法炒製工藝」更於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近年來,懂得這種工藝的炒茶師越來越少,正陷入青黃不接的尷尬中。
參加製茶賽萌念
「看着他們炒來炒去,手法都不對,炒出來的茶還都叫碧螺春,我就急得不行。」嚴介龍說,讓他起了拍微電影念頭的,是去年參加「都勻毛尖杯」全國手工製茶大賽的經歷。那屆大賽上,代表東山御封茶廠參賽的嚴介龍獲得了特等獎。
嚴介龍說,這次參賽對他的觸動最大的不是評委們的一致認可,而是各種名為正宗實則早已變異的炒作方法,「四川、安徽、雲南、江西......這些地方的炒茶師傅都聲稱自己的炒製方法是正宗的碧螺春古法炒製,但實際上都變異了,從手法、火候掌握、技藝這些方面來說都與原汁原味的古法炒製碧螺春差得很遠。」比賽回來後,嚴介龍就一直盤算着怎麼把自己掌握的碧螺春古法炒製技藝讓更多人觀摩學習,在兒子的啟發下,他最終想到了拍攝微電影,「能看能學,畫面感強,拍出來肯定是很好的課本。」嚴介龍說。
祖傳技藝逾500年
目前,嚴介龍自製的微電影《嚇煞人香碧螺春古法炒製工藝》已經完成後期製作,即將放上互聯網。這部時長不到6分鐘的微電影中,嚴介龍親自示範古法炒製碧螺春的全過程,溫度控制、時間掌握、炒製手法等技術性極強的關鍵環節,鏡頭非但沒有遮擋掩飾,反而大方地刻意用慢鏡頭詳細展示。
不藏私,這在講究身口相傳的炒茶圈裡是極為罕見的。年過五旬的嚴介龍的炒茶技藝是祖傳的,他們嚴家做茶的歷史已經超過了500年,到他已經是第十一代,在當地享有盛名。如今,曾被視為不傳之秘的碧螺春古法炒製技藝,卻被嚴介龍拍成了微電影,「再不留點東西下來,今後說不定都沒人知道古法炒製碧螺春是什麼樣子了。」嚴介龍說。
這部微電影拍了5天,後期製作更是花費了嚴介龍無數心血,當初家人反對他這樣出錢出力搞免費教學,但嚴介龍認為,錢留給孩子很快會花完,但把工藝留給後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