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球化
伊朗核談判於4月取得進展,7國達成初步協議,伊方讓步換取取消經濟制裁。從是次談判引伸來看,政治全球化的現象正逐漸冒起,各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國際性組織如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等也起到了監測、平息糾紛、促進國際合作的作用。然而,也有意見認為,很多國際組織的公平性成疑,質疑同樣由西方霸權主導,欺壓弱小國家。那麼,政治全球化是怎樣形成的?國際組織有何利弊?下文將一一探討。 ■李偉雄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新聞背景:伊允減離心機濃縮鈾
由伊朗、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於瑞士洛桑舉行的伊朗核問題談判,在錯過了3月31日的期限後,於4月2日舉行。伊朗答應減少離心機數量,同時大幅把濃縮鈾存量減少,並承諾在未來15年內停止製造濃縮鈾和相關設施;在此框架協議基礎上的最終協議預定將在今年6月30日之前達成。
議題探索:
單元四:全球化(按教育局課程指引)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全球化的擴散是促進國際間的了解,抑或加劇了種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實體之間的衝突?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概念鏈接:
1.政治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國際的政治事務,由一國或少數國家決定的模式,逐漸過渡至複雜的跨國,以至全球決策模式,並由國家和其他參與者,透過多層次的方式進行治理。政治活動和政治決策跨越國家界限,是政治全球化最顯著的特點。
2.國際機制:國際性政府組織往往是國際機制的制定者,國際機制的運作,為各國的政治行為建立了一套規範。在1968年率先由美國和蘇聯簽訂《核武器不擴散條約》而嘗試解決。首先,隨着締約國數目不斷增多,《核武器不擴散條約》變成具權威性的國際公約;其次,根據條約而設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有效地監察締約國的核設施,以確保各國遵行機制的規定。
國際原子能機構於1957年成立,其宗旨是謀求加速擴大原子能對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榮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