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4月2日,在瑞士洛桑,伊核問題六國、歐盟和伊朗的代表準備發表共同聲明。 資料圖片
請先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談判如果取得最終突破,或為延續了超過12年的伊朗核問題找到出路。伊朗反對派在2002年,首次揭發德黑蘭政府的秘密核計劃,包括提煉能夠製造核武器的濃縮鈾。在美國主導下,聯合國自2003年同伊朗開始了10多年的交涉,要求檢查伊朗境內的核設施,其間更因為德黑蘭不斷阻撓聯合國調查人員的工作,而對伊朗實施了四輪的經濟制裁。德黑蘭內部的開明派和強硬派,也環繞核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權力鬥爭。 ■資料來源:綜合本地各大報刊
資料B:伊朗核談判因而牽涉面極廣,除了中東的勢力均衡,還關係到西方同俄羅斯的對弈--石油價格的走勢,將決定俄羅斯同北約在烏克蘭危機裡討價還價的能力。同樣,世界經濟的景氣,也會因為伊朗石油的供應而受到影響。這些地緣政治和環球經濟的面向,意味着談判各方,尤其是美國,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拒絕國內政治考量的誘惑,確保談判的成功。 ■資料來源:綜合本地各大報刊
資料C:儘管伊朗外交官對談判感到樂觀,多國的談判代表也態度積極,面對國內政治壓力的美國,在立場上還是表現出強硬的姿態。白宮發言人警告,奧巴馬對於談判進程的耐性並非毫無止境的。華盛頓擔心,伊朗企圖通過一再拖延談判,來試探西方陣營的決心。同時,由共和黨所掌控的國會,也計劃利用核談判的膠着,來取得黨爭的籌碼。美國國會正處於休會期,下個會期於4月14日開始,白宮顯然擔心,核談判的展期,將夜長夢多。 ■資料來源:綜合本地各大報刊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資料B及就你所知,試分析政治全球化的因由。
b.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試指出「國際機制」在國際政治上的運作特點。
c.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試分析國際性政府組織在政治全球化中的角色。
d.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試討論國際機制在運作時的局限。
參考答案:
a. 經濟全球化的推動:政治全球化的出現,或多或少是經濟全球化所促成。自冷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對峙的壁壘打開,各個前共產主義國家為了急速發展,紛紛開放國內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各國經濟體系互相依存,全球資訊和人口交流劇增。各國緊密的溝通令一國的資訊更易流傳國外,在國際政治上,不少國際組織都能迅速掌握和監控各國資訊,進行跨國活動,發揮其影響力。伊朗核談判關係到西方同俄羅斯的對弈--石油價格的走勢,將決定俄羅斯同北約在烏克蘭危機裡討價還價的能力。同樣地,世界經濟的景氣,也會因為伊朗石油的供應而受到影響。
全球議題的出現:由於全球化的急速發展,國家之間的交往愈來愈便捷,國界亦變得模糊不清。在國際政治上,各國需要處理的跨國問題日增,全球議題因此應運而生,各國傾向以合作形式處理全球議題,形成跨國的政治互動網絡,因而促成政治全球化的誕生。例如面對伊朗核議題,單一和少數國家缺乏足夠能力去應付,因此需要國際合作,透過各國政府不同組織共同商討,進行多方談判以解決問題。
b. 國際機制是指在國際政治上,各國認同的一些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原則、規範和決策程序。國際機制運作的特點如下:
涵蓋面擴大:人們以往較為熟悉的國際機制多屬於國際安全的範疇。然而,隨着政治全球化,衍生了更多不同範疇的國際機制。此外,各國在經濟、環境保護等層面上也設立了多項國際機制。
建立一定權威:伊朗核問題談判參與的成員國眾多,包括:伊朗、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中國以及德國,令此機制有一定權威,形成一種強而有力的規範。同時,國際機制的權威性,也可能驅使未參與機制的國家無形中會以它作為指標。
c. 平息國際糾紛:國際間的軍事衝突,令人民生命財產飽受戰火摧殘。即使戰爭結束,交戰國不時要防備敵國的突襲,難以兼顧重建工作。故此,國際性政府組織的成立,旨在調解國與國之間的糾紛和衝突,為雙方提供一個平等磋商的平台。
促進國際合作:國際性政府組織在全球進行多樣性的活動,不少國家或地區均會在這些組織的引導下進行合作,處理不同類型的全球議題。例如近年在全球肆虐的禽流感,為各國造成傳染病危機,世界衛生組織努力聯絡東南亞各國政府,設立疾病通報機制,交流對抗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及建立病毒數據庫等。
d. 欠缺強制性:國際機制在國際政治中建立不同層面的規範,令各國傾向通過機制進行合作,但由於國際機制的權力皆由參與國授予,其協議不具強制性,當一些參與國選擇不跟從機制時,難免削弱機制的權威。
西方主導:西方已發展國家一向是國際機制的倡議者,基於國家利害立場,西方國家會在維護本身利益的大前提下,訂立國際機制的原則和規範,其他弱勢國家並沒有改變機制的權力,令公平均等的國際合作難以全面實現,顯示了國際機制存在一定的局限,其公平仍有待完善。
以經濟層面的國際機制為例,在20世紀後期,西方倡導的自由貿易市場理念主導世界經濟,西方國家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自由貿易市場理念,制定出一系列的國際機制。上世紀70年代,阿根廷政府面對西方國家的壓力,聽從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大量向西方國家的銀行舉債,以建立自由市場的經濟體系。結果在1976年至1983年間,阿根廷外債從82億暴增到435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