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 清華大學法律碩士候選人
各大學分別有學生自行成立組織,商討並發起校內投票退出學聯,港大、浸大、理大和城大的投票結果支持退聯,並已經與學聯「割席」,隨着四大院校的退出,學聯在僅兩個月內失去了半壁江山,會員人數只剩下原人數的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在學界的代表性和影響力,組織跨院校運動的動員能力也大打折扣。其實,學聯瓦解早是意料中事,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學聯在去年底的違法「佔領」運動中飛揚跋扈,學生無厘頭被代表,學生組織的意願被騎劫,學聯的分裂只是「還票債」而已。
四間校院退出學聯的決定反映了學生向學聯投下不信任的一票,擲地有聲。回想學聯在違法「佔中」行動中的高傲霸道,強行代表學生的意願,已令社會對部分年輕人戴上有色眼鏡,雖然滋事挑釁的學生只屬少數,但學生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卻因「被代表」而插水,「佔中」尾聲被拆大台時,部分學生領袖卻不知所終,參與「佔中」的學生猶如被「賣豬仔」般出賣,此時才洞悉「佔中」是一場騙局。
學聯若繼續聲稱代表整體學界,則未免太牽強可笑。幾個小野心家撒豆成兵,充其量只能代表個別小政客的利益,在學界已無甚代表性可言,難以再以「學界代表」自居。此外,學聯接下來還要應付如何把各院校共同擁有的資產變賣套現,並向退出院校學生會退回相關份額的資產。學聯會員人數下降也意味着來年會費大減,組織活動的器材、橫額等無一不是錢,組織動員不能只喊喊口號,缺錢的學聯哪裡找鬼推磨?
過去數年,校園已被政治浸染,教員組織具政治立場,偏離中立;教師學生、政客難分,學聯的解體正正是對校園政治化所響起的警號。學生醉心政治而輕學業,甚至要休學或重讀去處理學生會務,政治活動較學業持份更重,「學生」身份恍如虛名,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機會和公帑。或許,學聯瓦解對各院校學生而言是件好事,自我檢討,可重新思索自己的方向,思考是否走錯了路,懸崖勒馬,避免政治化而走向不歸極端。始終,主張激進抗爭的只屬一小撮頑劣分子,他們代表的只是他們個人,而不能代表一整個學界,日後,更不能再以團體的名義胡作非為,並妖言惑眾誤導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