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振 資深評論員
俄羅斯5月9日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德國總理默克爾10日抵達莫斯科與普京會談,一同向無名烈士墓獻花圈;兩人異口同聲強調將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兩國關係中存在的問題。一天的時差和戲劇性的活動,透露出默普之間的默契和歐美俄之間的較量。德國不參加閱兵,可理解成屈服於華盛頓;翌日訪問莫斯科,則被視為「努力修補歐俄關係」。默普會閉口不談烏克蘭、不談制裁,說明歐美之間「並不協調」,也說明歐俄間關係特別。尤其清楚的是,歐美間互不信任和裂痕已經到達「臨界點」。
默克爾是一位善於獨立思考的領袖,被華盛頓視為不似安倍那樣「聽話且可信」,這也是中情局一直竊聽其電話的原因。歐美不僅在制裁俄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在參與「亞投行」上也南轅北轍。柏林非常清楚,白宮在烏克蘭策劃、導演、實現政變,並非最終目標,「複製蘇聯解體」才能滿足華盛頓的胃口;如果盲目跟隨肢解俄的戰略,整個歐洲都將衍變成世界大戰場,到時獲利的是美國,遭殃的則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歐美間的較量由來已久,美國欲制歐元於死地就是其中重要一環。
歐俄都急需化解僵局
美國導演的烏克蘭危機讓歐美聯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在莫斯科經濟進入困境的同時,歐洲也因此出現「區域性休克」,迫使歐洲急於希望通過不同方式與普京對話,尋求突破。默克爾避開紅場閱兵而稍後訪問莫斯科,顯示歐俄間有千絲萬縷般的地緣及經貿關係。歐洲經濟目前正處於盛衰轉折點,需要俄羅斯的能源和市場;而莫斯科對歐洲的依存關係也遠超美國;繼續制裁將令歐俄兩敗俱傷,共同利益讓他們急於化解僵局,也間接令歐美間「間隙」擴大。
當然在烏克蘭危機中,最糟糕的是基輔。美俄都往烏克蘭運軍火,烏克蘭戰爭持續百姓遭殃,經濟一落千丈。歐盟拉攏烏克蘭入伙,昔日曾承諾支持的幾百億歐元,因為看不到烏國前途而無法兌現。無論是美國、歐洲或者莫斯科,所有國際外交活動講的都是利益,這一點波羅申科看不到,基輔的其他政客也看不到,理所當然成為大國間較量的犧牲品。基輔政府必須學習外交技巧,而不是一廂情願成為歐盟和北約成員。
歐感覺到美俄巨大殺機
歐美制裁俄羅斯的間隙,上一次發生在「美國緊鑼密鼓推動對烏提供致命性武器」、「俄羅斯發起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增兵」的關鍵時刻。為了防止大規模戰爭隨時向歐洲擴散,德國和法國領導人毅然撇開美國採取緊急行動,攜帶着「和平計劃」前往莫斯科,尋找解決由烏克蘭危機可能引發的「冷戰以來東西方的最嚴重對抗」,成功避免了歐洲淪為美俄格鬥的無辜戰場。俄羅斯《生意人報》將當時法德組合稱為「『和平』團隊」。英國《獨立報》則稱法德領導人的關鍵行動,是烏克蘭發生危機以來歐洲所做出的最實質性努力。但烏克蘭《基輔郵報》則發文,指法、德領導人「出賣烏克蘭」。事實上,正是默克爾和奧朗德的努力,催生和達成了全面停火協議,將歐洲從莫斯科與華盛頓的惡鬥中拉了回來,避免了一場世紀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