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費城問詢報》大樓「真理塔」。
文:余綺平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 (《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有一句名言:「民意是我們政府的基礎,所以,首要目標是維護這一權利。如果由我來決定,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可惜,現代數碼革命將印刷媒體送上斷頭台。
自二零零七年以來,美國數十張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報先後結業,餘下者正作垂死掙扎。而美國的製造業失業人數中,報界失業者竟高踞首位(英國報業情況相似,自二零零一年起,有三分之一人流失)。
有一百四十年歷史,曾經奪得二十個普立茲獎的美國《費城問詢報》(The Philadephia Inquier),過去六年來五度易主,職員人數由十五年前的七百人,減至目前的二百一十人,員工今日不知明日事。該報攝影記者史鐵斯(Will Steacy)花了五年時間,拍攝了採訪部的變化,將這個時代的巨大轉變記錄下來,加上文字,準備出書。
書的序言,就是寫了傑斐遜總統的上述名句。
史鐵斯說,他的血液裡流着墨水。因史鐵斯四代服務報業,曾祖父是《費城問詢報》創辦人之一,父親是該報的總編輯,三年前做完心臟手術後便遭解僱。他對這張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報紙,愛恨交纏。史鐵斯相信,他是家族裡最後一代報人了。
互聯網的出現,對報紙的衝擊最大,導致報紙發行量下跌,廣告收入銳減。報業被迫縮減預算、裁員、凍結退休金、減少銷售人員佣金等,甚至縮小版面,進行「瘦身」小報化,或者推出電子報和免費報。
據美國一項統計,十二歲至十七歲青少年之間,九成人是網民,而成年網民則佔六成六。網民人數,將來有增無減。報業前景堪慮。
史鐵斯指出,一九九零年是《費城問詢報》最強盛的時期,總編輯Gene Robert由《紐約時報》轉職而來。在他領導下,採訪部朝氣蓬勃,做了多宗驚世新聞。當時會派記者去南美和非洲採訪,甚至派記者花半年時間去研究犀牛的生長。現在因資源缺乏,除非是驚人案件,否則,該報的採訪範圍,僅限於不離開市中心半小時車程以內。
《費城問詢報》位於市中心一幢高樓,外形正氣,名為「真理塔」。採訪部原本位於大樓地庫,百多年來,每晚徹夜燈火,印刷機隆隆發聲,人人幹勁衝天。三年前,真理塔大樓售予一個發展商,計劃開辦賭場,報館被迫遷往三樓(前身是百貨商場)。史鐵斯利用鏡頭,記錄了變遷──採訪部寫字枱上的報紙原本堆積如山,然後變成空蕩蕩的大樓。
「一張具說服力的圖片,勝過千言萬語。」這種說法,已經俱往矣。自二零零零年起,美國的攝影記者減少了四十三個百分點。現在每日有四億張照片上載至Snapchat,供公眾共享。那麼,攝影記者還有甚麼功能?
最成功的新聞故事,如今不再是「水門事件」。人們不會關心新聞的深度報道,厭惡新聞分析,對政治冷感,對社區新聞抗拒,他們只喜歡看「八卦」新聞。統計數字顯示,現在登上Philly.com點擊最多的新聞,是名人活動、性醜聞、飲飲食食等風花雪月的「八卦」新聞。
報紙的輝煌日子已一去不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