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CAVALIA》壓軸「劇末狂歡」的水上奔馬場面。
搭建在中環海旁,由九個大型白帳篷組成的「CAVALIA村」,隨着5月27日太陽馬戲團最後一場《CAVALIA》的演出落幕後消失,但餘下兩個謎團,仍未有答案。
《CAVALIA》在香港自3月31日開演,連同最後加演的十七場,合共六十場演出,如以前四十五場吸引了七萬五千觀眾、上座率為95%來計算,最後在該個可容2004人的巨型馬戲棚(大帳篷)中,觀賞該項堪稱將現代投影科技引進馬戲舞台、跨越了娛樂和藝術的多媒體製作的觀眾將會超過十萬人。
能吸引十萬觀眾的表演確是少見。無疑地,那十多個不同品種的三、四十匹駿馬,是《CAVALIA》演出中各方聚焦的明星,這確是可讓「馬迷」無限滿足的所在(紀念特刊更有圖文並茂、用中英文介紹十多個不同品種駿馬的內容),然而如果這只是一場「馬術匯演」,卻難以有此賣座成績。其實《CAVALIA》整個製作理念和呈現出來的效果,都是極具廿一世紀的跨越性演藝節目。而那十多位充滿勇氣與智慧的男女騎士(他們才是節目名稱《CAVALIA》的主角),展現出人與馬的各種關係,既有諧趣繞圈的「列隊漫步」,驚險諧趣的「飛越竹竿」,又有隨着音樂踏步的「踏出樂章」,充滿刺激興奮的「馬背炫技」,大都已跨越了一般馬術表演的設計。
《CAVALIA》的設計理念在於人類與馬、與大自然共存。馬術表演只是節目理念的其中一個元素,整個節目亦由此核心元素跨越出去。首先與之對照的便是「人」的節目,一是來自非洲幾內亞(Guinea)的七位黑人大力士,透過「疊羅漢」、急速翻騰(前翻與後翻)、快速擊鼓等表演,呈示人類在力量、體能上的能耐;而七位摩洛哥雜耍男演員則發揮綠葉作用,還有五位飛天美女,以在空中飛舞的英姿將演出的空間擴大。同時,在服裝和髮型設計上更是一絲不茍,既有統一風格,又保持不同表演者的個性特色。不過,成功將人與馬,以及各種不同元素凝聚在一起,卻很容易被觀眾忽略的一個元素,則是因應着不同的場景營造出疑幻疑真各種變化的燈光,和現場音樂之間的配合。
馬失「前蹄」可有因?
《CAVALIA》明星主角是馬,觀眾可要對馬的一些特性有所認識,才有機會看到在最佳狀態中的馬術表演。由於過去130年香港賽馬「活動」的持續發展,香港的馬迷還真有不少。馬是一種很有靈性很懂得與人類溝通的動物,此點在歷史上便有不少記載,《CAVALIA》的三、四十匹馬,據說都懂得聽英語和法語,此點自然亦無人質疑。
由於馬的敏感,如何能讓每一場演出中,每一匹出場的馬都不會鬧情緒,那便是《CAVALIA》此一表演幕後一群照料馬匹的人員的重責了。筆者所觀賞的首演之夜上半場的高潮,是女騎士單人驅策四匹駿馬,馬分前後兩排,每兩匹在舞台上繞圈高速奔馳......不難想見,在闊五十米深二十米的長形舞台上,在舞台兩邊的轉彎位轉來轉去的馬,要與前後的馬在速度步伐上都要相互取得協調才能保持繼續齊奔......結果,當晚便在這個彎位失手,四騎散了,女騎士亦被摔下來,幸好人馬平安,小休後再試了兩次,都未能成功。
事後一位熟知馬性的朋友認為,這可能是首晚演出馬匹仍未完全熟悉環境所致,感覺敏銳的馬匹,對坐滿觀眾與沒有觀眾的觀眾席都有不同的反應。至於當晚現場有好些觀眾不管禁止拍照的場規,在場務人員干預下仍然「偷拍」,那就更會對馬匹表演帶來干擾了--雖然不用閃光燈,但拍照時仍會發出很矚目的「紅點」燈光,不要說馬匹,舞台上的藝員亦會因此而分神失手。如此說來,首演觀眾未能看到「美女四騎齊奔馳」的刺激場面,便只能怪那些罔顧演出者安危的觀眾了,這會否是答案呢?這條謎題卻可能永遠不會有解答呢!
濕沙乾沙如何更替?
任何舞台製作都難免要面對不少「現實」和「技術」問題,《CAVALIA》最後十五分鐘的終場高潮戲,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不少,舞台上用上數以噸計的沙才能變成供馬匹自由奔跑的沙地。最後一場,所有沙都浸在水中,這些沙如何能快速地弄乾,在第二晚(假日更有日場)便能以「乾地」來進行表演呢?
即使有兩批,甚至多批沙來替換,將如此大量的濕沙與乾沙更替,工作量與技術操作都非易事。此一仍未有答案的謎題,去年九月在新加坡第一次觀賞時已浮現,今番再次觀賞,有關方面亦未能提供正確答案。但無論如何,為製作這一幕「劇末狂歡」的點題戲,增加的製作費應不少哩! ■文:周凡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