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劍橋安老院事件曝光後,令一眾朋友無不寒心,大家相聚的話題都離不開「劍橋」。為未來安老問題籌謀,有的打趣說:「唔入劍橋可以入邊間呀,有冇牛津呀?」有的更說:「我唔想同阿仔做『校友』呀,佢在劍橋畢業的呀!」
收到一個訊息頗有趣,「細時阿媽想仔入劍橋,大時阿仔送媽入劍橋」。當然此「劍橋」和彼「劍橋」的意義大不相同了。
安老院剝光豬虐老事件,已是「不是秘密的秘密」,在十年前我已聽說過這情況,想不到十年後,這情況給偷拍下來,曝光於世人眼前,由此還暴露了私營安老院長期存在的僭建問題。長者都想居家安老,有親人陪伴,老有所依,誰想在「尊嚴何價,危機四伏」的老人院終老呢?
現實是無奈的,香港家居環境狹窄,新一代搵食艱難。如果長者行得走得,還可以有點用得着的價值;若不幸中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就是兒女的包袱,安老院似乎是唯一出路,長者只能自求多福了。
養兒防老,是往時的觀念,現在還有誰敢指望下一代呢?現在的年輕父母,節衣縮食,一年花十多萬讓子女入讀國際學校,再大花金錢讓孩子上興趣班、補習班,再有錢的帶孩子旅遊開拓視野,為的是給子女一個「不一樣的未來」;但對父母呢,就是不會花大錢給父母一個「不一樣的晚年」。
為了不讓自己晚年被送往安老院,求人不如求己,首先要自己有房子,自己有醫藥費,還要自己有錢請傭人,或許,還可以有條件向「劍橋」說不。
|